钱塘区司法局2024年度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5-02-21 16:01 信息来源:钱塘区司法局
2024年以来,钱塘区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聚焦“四个全域”发展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现将2024年以来的重点工作和2025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2024年重点工作总结
(一)聚焦营商环境,推进依法治区。一是加强法治建设统筹部署。召开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听取法治建设工作报告,谋划部署下阶段重点工作。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述法制度。研究制定《2024年法治钱塘建设重点工作清单》,全域推进法治钱塘建设。二是迭代升级涉企法治服务。推动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法治板块迭代升级,新增法院助企“+”服务、“11087·公安助企”、企业重组法治服务“一件事”等服务项目,拓展涉诉信息澄清函等增值服务。完善“首席服务专员制”、优化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架构,动态更新涉企服务事项清单。成立以来,法治板块累计提供法治服务8483次,办结8483次;修复企业信用565家;成功调解商业纠纷4615件;律师调查令一件事完成在线申请1431件,法官按期反馈率为100%;为辖区企业提供涉诉澄清服务24件、急事通服务17件。三是首推生物医药产业风控法务指引。全省首推生物医药产业风控法务指引,编制生物医药产业行政风控法务指导清单、生物医药产业风控法务指引,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突出企业资质、临床试验等46项重点事项,实体化运作生物医药产业风控法务服务中心。
(二)聚焦改革创新,建强法治政府。一是推进行政行为规范化建设。强化重大行政决策规范化管理,编制2024年度区级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启用全省重大行政决策管理数字应用系统,完成年度决策事项录入。完成各类合法性审查件281件,提出审查意见573条,提供日常法律咨询300余次,重大行政合同、行政协议等行政事项合法性审查率达100%。深化“两高一低”专项整治。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为契机,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的作用。二是提升街道合法性审查质效。建立钱塘区合法性审查中心,任命全区合法性审查员28名。制定《钱塘区政府合法性审查目录清单》,明确五大类46项审查事项,指导各街道制定符合本街道实际的审查目录清单,强化审查程序规范。截至目前,街道系统审查合同202件,审核按期完成率91.13%,重大合同备案60件、重大决策目录备案1件,备案审查率100%。三是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新聘任15名钱塘区法治建设监督员,确定14家法治建设基层监测点。组织开展涉企“多头检查、重复检查”、集中案卷评查、行政执法公开信息等专项监督。今年以来,共评查执法案卷449件,评选示范优案10件,处置处罚执法办案超期等各类线索共36件,制发监督通知书12份。全年累计申请、换发执法证137本,全区执法证持证率85.12%。
(三)聚焦服务提升,强化法治保障。一是落实“云端普法”进园入企专项行动。构建云端法治服务互助矩阵,在“中国医药港”和达药谷四期产业园开展试点,配套建立协调指导、监督审核、发布交流、分流反馈等四级微信矩阵。组建云端法治服务团队,联合入驻“矩阵”,提供普法宣传、政策解读、咨询解答、法治培训等服务。定制“云端普法”“9+X”服务菜单,常态化提供9项基础法律服务+X项增值式法治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提供法治资讯速递、助企政策直通、点单式法治讲堂预约等常态化便捷服务730余件次,链接风控法务指引、信用修复、商事纠纷调解预约等增值式法治服务300余件次。二是打造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完善区、街道、村(社区)“1+7+N”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空间治理地图,实现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张贴100%全覆盖。打造集线下法学沙龙和线上普法直播功能于一体的“钱塘普法会客厅”平台,围绕社会需求和热点,开展工伤保险、消费维权、企业公平竞争等线上直播普法21期。三是积极畅通法律援助渠道。开展农民工讨薪、妇女维权、助老护老等专项法律服务行动,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截至目前,区法律援助中心共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42件次,办理法律帮助845件次,提供法律咨询6492人次。组织律师通过现场宣传、法律咨询、法治讲座等方式,为社区(村)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社区律师值班共2644人次,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解答引导等服务698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04件,开展法治宣教和讲座47场,协助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合同协议58次。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严规范促提升,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
一是加大法治统筹协调力度。完善法治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法治建设重点领域督查、巡查工作力度,推进《钱塘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式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开展法治建设满意度常态化提升行动。二是提质行政复议推动争议化解。牵头组织案件协调,压实主体责任,为行政争议化解明确思路和方案。深化府院联动,共同梳理败诉案件法律风险点,建立重点行政案件旁听学法制度,纵深推进争议化解。三是提升行政合法性审查质效。积极推进合法性审查中心实体化运作,实现审查事项全面覆盖。推进合法性审查标准化建设,强化审查指导。继续运用数字赋能,提高审查数字化系统应用力度,力争系统100%使用率。四是抓实执法监督工作。加强执法证管理,持续提升执法证持证人员比例,统筹推进行政执法人员全员轮训。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公述民评、公述商评活动。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公开公示工作。
(二)强谋划聚合力,提升服务保障发展水平
一是深化涉企法治服务增值化改革。迭代升级法治服务专区,新增宣传部知识产权(著作权)保护服务,创新打造“十通三外”企业涉外法治服务中心,构建涵盖涉外咨询、法治宣传、专项培训、风险提示、争议解决等在内的全链条涉外法律服务事项,实现咨询通、仲裁通、诉讼通、公证通等十项服务功能。二是探索制定重点产业风控法务指引。完善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产业风控法务体系,建设产业风控法务服务中心,推动建成集普法宣传、风控法务咨询、风控法务辅导和诉求响应等功能于一体的重点产业风控法务服务中心。吸收高层次产业、企业、法律人才,建立风控法务专家库,推动风控法务体检、指导、培训等服务。探索在企业内部建立首席风控法务官制度,打造一批风控法务样板企业。三是深化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云端普法”进园入企专项行动,迭代升级“9+X”服务清单,推动云端普法向云端法治服务升级。凝聚“高校普法联盟”合力,深化校校互通、校地结对机制,进一步扩大“高校普法联盟”品牌影响力。
(三)精服务护平安,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是推动人民调解工作提质增效。持续推进“抓源促治、强基固本”专项行动和提升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三年行动,加大人民调解培训力度、法治指导力度、案卷评查力度。二是打造人民调解钱塘特色矩阵。充分发挥品牌示范领航作用,健全完善队伍选拔机制,积极培优育新,做大做强人民调解“一街一品”,提升人民调解规范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三是深化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整合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资源,拓展“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服务事项。贯通“一键找法”服务,实现群众和企业法律服务需求便捷提交、实时响应,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