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5-01-16 16:37    信息来源: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第一关口、防灾减灾的第一防线、应急处置的第一现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区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在李红副主任带领下,对钱塘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组织代表实地走访了街道基层应急消防管理站,听取了区应急管理局工作汇报,并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有关部门、街道在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情况,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贯彻国家、省市区政策要求,推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一是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各街道以应消站规范化创建为抓手,明确街道应消站承担“小安委办”“小防减救灾办”的统筹协调职责,率先实现全区综合应急预案编制率、应急减灾标准化物资配备率、村社应急消防服务站建成率、数字化应用延伸率、站内人员持证上岗率和应消站单设建成率“6个100%”,形成站内“3+5”人员结构,优化基层队伍组成,提高站队工作质效,高质量完成区级“民生实事”建设工程即“新建7个区域性微型消防站”。二是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全面推进应急消防工作深度嵌入“141”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梳理12个重点领域40份全覆盖检查事项清单,表单式开展安全风险排查、隐患治理工作,智能一体式分析研判、整改闭环管控;在全省范围内创新试点“网格+应急消防”基层监管新模式,科学划分区-街-站三级“应急消防大网格”和“基层网格”梯次结构,构建“条块结合”“一纵四横”的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依托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应急消防模块,落实应急消防动态监管和分级分类管控制度,完成2024年3.5万家新增监管主体信息核对、实地走访工作,并正式纳入全覆盖智能监管。三是应急管理基础不断夯实。聚焦“应消一体、站队一体、防消一体”建设要求,推进快速响应“防消联勤”的立体防控体系顺利搭建和应急消防“组织、力量、平台、运行”全面融合,截至11月,街道应消队伍累计开展专项整治联合检查612次,承办应急、消防行政执法案件1228起,检查风险点位35974家,发现23567处隐患、重大风险408处,均已整改闭环,助力“人人懂安全、个个会应急”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67次、专题宣教培训217场,受益人数近万人。

二、主要问题

目前我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完善。目前工作整合条线较多,体制机制尚处于磨合阶段,指挥调度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统一指挥、上下联动、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体系有待完善,应急响应启动机制还不够顺畅,应急预案尚未完备,科学性、针对性有待加强。专职消防队和应急管理站两支专职队伍,分工统属不同,统一作战指挥平台发挥作用还不够,各层级、各部门之间仍然存在数据孤岛和信息壁垒,横向和纵向联动还有待增强。

(二)基层应急队伍力量不足。一方面队伍专业化人才缺乏,基层应急管理不同于一般的社区服务,工作覆盖面广、专业性强,但我区现有从事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不少是新招录的辅助人员,懂得各类灾害事故的基本特点和防范处置要求、熟悉应急指挥流程、统筹指挥各类救援力量等方面的专业型人才相对较少,缺乏专业的综合应急管理知识和相应的专业培训;另一方面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处于问责一线,队伍人员流动性较大,部分街道因编制受限救援人员配备不足。

(三)应急消防救援和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目前骨干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力量培育不足,社会救援组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且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合力;基层民众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技能相对缺乏,自救互救防范的能力较弱,“政府兜底”心理普遍存在,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尚未形成规模,缺少社会主体参与应急管理和基层治理的广泛渠道;应急救援物资种类和规格繁多,储备过于分散,缺乏统筹管理和调配,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

(四)部分重点领域安全隐患问题依然突出。如下沙区块部分沿江高层建筑基础设施老旧,消防安全设施有待更新;部分城市地下管网老化,存在破裂、堵塞、泄漏风险;农房、过渡房、建筑工地围挡及临时用房等危房仍然存在,亟需巡查整治;部分危化企业重生产、轻安全,安全投入不足,消防设施维护不到位、更新不及时,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执行不到位,企业主体责任有待进一步落实。

三、意见建议

应急管理既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为进一步推动我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应急体系,落实部门主体责任。一是全面统筹协调。强化安委会的统筹协调、综合服务、督查督办作用,协调调度重点工作任务落实,通过分析应急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各类应急预案的针对性、联动性和实效性。二是健全联合会商机制。强化基层应急管理站综合协调功能,做好纵横两个方向的协同与配合工作,细化突发事件处置各个环节,定期研判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防灾减灾形势。三是形成全链条的责任体系。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完善各部门、街道、企业等责任主体,进一步健全相关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惩戒制度。 

(二)加强队伍建设,整合各方应急力量。一是加快人才引进。多渠道吸纳引进专业人才,组建适应“全灾种、大应急”要求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专业人士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事件评估等作用。二是推动人才培育。加强对应急救援队伍的监督管理和技能培训,以执法水平、业务技能和职业规范为重点,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开展轮训,强化岗前培训、日常业务培训。三是完善激励措施。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干部正向激励机制,激发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建立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确保容错免责机制有效实施,营造敢担当、善担当的良好氛围。

(三)统筹社会资源,提高应急救援能力。一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完善社会应急力量管理服务制度,规范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应急救援行动,建立统一作战、分工明晰、互为衔接、相互配合的应急救援通道。二是确保资源要素储备。进一步落实装备、救援器材保障和应急管理物资储备,备足备齐各类应急物资,并建立应急物资管理平台,实现及时调度。三是重点领域整治整改。加大对重点领域的全面排查和安全隐患整治力度,对排查出的隐患建立清单、逐项销号,及时更新老旧消防设施、保障地下管网安全、拆除改建城市危房。

(四)强化教育宣传,提升安全防范意识。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应急宣传工作进工厂、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对危化企业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注重应急技能培训,提升全民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组建应急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专业特长,指导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加快构建专业队伍和地方社会力量互为补充的新型应急救援体系,便于就近救援、救早救小、应急及时。三是持续强化监管执法。实施精准监管,紧盯安全生产重点时段和薄弱环节,定期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确保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无盲区、无漏洞、无死角,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风险隐患突出点的执法检查力度和对失信失责企业的曝光处罚力度。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