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版入口
退出老年版

蝶变铸就优学“金名片”

发布日期:2024-09-14 17:00    信息来源:浙江教育报

原标题:蝶变铸就优学“金名片”——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钱塘实践

近日,杭州市钱塘区中小学团少干部培训班在北京举行。开班仪式上,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钱塘区教育局签署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暨党团队一体化合作共建协议,这标志着钱塘区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中又向前迈进一步,也是钱塘区持续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生动写照。

2022年年初,钱塘区委区政府推出《“钱塘优学”全方位综合提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力图系统化地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三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初显成效,“钱塘优学”品牌开始熠熠生辉。

06.jpg

大手牵小手 一体化推进思政教育

探寻亚运绿色密码、了解余村发展变化的故事、参加环保主题实践活动……6月,在浙江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示范“金课”展示活动中,由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思政教育团队开发、校长魏强执教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童眼看“两山”,争做绿色小使者》获得评委一致认可,拿下本次展示活动的特别奖。

这堂省级示范“金课”的背后是智囊团的全力付出:该课程由浙江理工大学牵头引领的一体化共同体成员协同开发,得到了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专家的深入指导。该系列课程共6节,以独特的授课方式、创新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的面貌焕然一新。

坐拥省内最大高教园区、拥有14所高校资源,钱塘区充分发挥高校集聚、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打通区域、学院、校际界限,构建了以宣传、教育部门牵头抓总,14所高校协同配合,中小学积极参与的开放共融大思政联盟,通过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队伍共培、青年共育,创新实践钱塘“红潮”大思政工程,入选教育部首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试点。

钱塘区教育局与浙理工举办的金牌讲师团培训、文海中学与浙江工商大学的研讨活动、景苑中学与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钱塘区携手大中小学思政教学力量,创新建立了一体化“联帮带”机制,打造“手拉手”集体备课体系。就这样,一堂堂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思政课堂如雨后春笋般在钱塘不断涌现。

在“钱塘红潮”大思政育人工程的滋养下,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更通过参与红色研学活动、模拟联合国辩论、红色故事演讲等实践活动,将思政知识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动。这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让思政课堂活了起来,更让红色基因深植钱塘学子的心田。近日,《“红潮”大思政工程:校地联动推进青少年铸魂立心》入选2024年度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系杭州市惟一。

“一校一案” 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测定钙片的钙含量是否达标;做钱塘文化代言人,拍摄视频推介家乡的美景;调研校园热点难题,撰写校园治理提案……在文海中学的课堂上,一系列富有生活价值的课程活动正成为现实。

这一实践是“钱塘优学”课改行动的一个缩影。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部署了基础教育在课程教学方面的五大行动,其中“教学方式变革行动”是一个重点。如何将国家育人“蓝图”细化为“施工图”,以及如何打通课改到改课的“最后一公里”,钱塘区教育局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推进“以校为本、教研赋能、展评融合”的教学改革。

考虑到不同学校的课改基础、师资力量和生源状况存在差异,钱塘区采取以校为本的策略,帮助学校制订个性化课改方案,充分发挥学校在课改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成立由学科教研员组成的课改指导小组,参与学校课改的研究、诊断和指导,以教研的专业力量支撑教学改革。

文海中学副校长颜石珍回忆说:“我们的教师早就意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但创新教学方式难度较大,因此积极性不高。”在方案评审过程中,教研员提出建议,希望文海中学能够成立一个“先头部队”进行试点,确保学校的课程改革方案能够更加科学、高效。颜石珍形象地解释了这个建议:“这就好比先做出一道菜,然后再总结成菜谱进行推广。”于是,一支由20多名教师组成的团队应运而生,他们以“为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为主题,开始了思维型教学的探索。

2022年,文海中学的课程改革实验荣获浙江省STEAM教育卓越团队奖。这不仅是对文海中学教学改革成果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标志着钱塘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领域实施的“一校一案”策略初见成效。

钱塘区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还特别强调了展评环节的重要性——通过评比机制,激励和引导学校关注改革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教研、评比、展示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及时分享了课改成果,还促进了从实践到理论的提炼,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全方位、多层次推进,钱塘区的课改实现了校校参与、人人投入,课改实践方案也日益丰富,形成了由点到面的良好局面。幸福河小学的“研习共同体”、观澜小学的“三童”课堂、学正中学的“学力”课堂……在钱塘区,特色课程已遍地开花。

钱塘区教师教育学院小幼部主任方亚琴强调,即将启动的第四轮课程改革将采取“统一主题+自主设计”的模式。这标志着钱塘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正不断深化、稳步推进,持续探索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以测促评、以评促学 构建现代化教育评价体系

翻开全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结果,会发现钱塘区教育优质均衡水平快速提升,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省基础教育生态监测成绩均跃居省市第一方阵,初中教育质量监测学生、教师发展指数全面超越省市平均,特别是德智体美劳健康发展学生比例超省市均值达10%。这些亮眼的成绩离不开钱塘区教育局在构建现代化教育评价体系上的不懈努力。

“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需要把要求进阶化,并依托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能够在过程中改进、成长。”2023年年底,一场聚焦杭州市钱塘区学正小学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实施情况的会议在学校召开。会上,钱塘区教育局督导评估中心相关负责人仔细了解学校的学生综合评价实施方案,并从课程、教学和评价3个方面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经过把脉问诊后,学校进一步组织各学科组教师一起讨论教学行为、总结评价案例,为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提供个性化路径,学校教育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

07.jpg

在钱塘区,像学正小学一样得到针对性指导的学校还有很多。近年来,钱塘区启动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与提升项目,构建了“456综合评价体系”:明确了面向学生的6大发展核心素养及评价标准、面向教师的5大专业素养及评价标准,以及面向学校的4大创新指标及评价标准。与此同时,钱塘区积极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测评平台”和“区域学生个性化教与学资源仓”,为区域现代化教育治理提供科学决策模型。(记者 邹红宇 廖钗勤)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