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生态环境局钱塘分局2023年度工作总结及2024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4-03-25 14:57    信息来源:综合审批科

2023年,在上级环保主管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钱塘生态环境分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浙江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全国、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和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要求,以主题教育为指引,统筹清廉环保建设,聚焦亚运环境质量保障、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无废城市建设、大禹鼎创建等工作,深入打好蓝天碧水清废攻坚战,高标准推进“美丽钱塘”建设,助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提升我区营商环境,聚力打好亚运攻坚仗和经济翻身仗。

一、1-12月生态环境状况

1.空气质量情况。2023年,我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2.3%,PM2.5浓度34.2微克每立方,PM10浓度59.6微克每立方米,臭氧浓度165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总体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
    2.水环境质量情况。钱塘区共监测地表水断面223个,满足目标水质断面比例为97.3%,与去年同期相比,整体地表水水质状况略有好转。其中,省控断面(1个)、市控河道断面(3个)分别达到地表水Ⅱ类、Ⅲ类水质要求。地下水国考点(1个)符合地下水Ⅳ类水质要求;3.土壤环境质量情况。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共计31个地块,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二、2023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以主题教育为抓手,统筹清廉环保建设,全面夯实党风廉政基础

1.坚持学用结合,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聚焦主题主线,党组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带头深学、讲学、领学、督学,确保理论学习有实效、交流研讨有深度、凝心铸魂有力量,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同时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民生、注重实践,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2.突出政治引领,全面推进清廉建设。印发《关于纵深推进清廉生态环保建设的实施方案》,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深化防范利益冲突整治,组织以案为鉴专题教育,以正反面典型案例和榜样为镜鉴,开展党风廉政学习活动9次。

3.聚焦红色领航,持续擦亮党建品牌。持续开展“党建领航·生态护绿”党建品牌创建,丰富党建活动内涵,与区法院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与浙江工商大学环境学与工程学院开展党建共建项目,在监测站设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丰富党建活动内涵,为环境学院学生提供提升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机会,对辖区内具体环境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建立全方位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互融共促。按照山海协作要求,积极与江山生态环境分局开展协作帮扶活动。联合区环保协会,依托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系列活动10余次,参与人数达800余人次(参与人员包括村社干部、学生等)。举办“6·5”世界环境日活动和“8·15”全国首个生态日杭州主场活动,组织治水宣传活动20余场。

(二)以三大重点为抓手,统筹年度目标任务,全面深化蓝天碧水净土攻坚

1.以亚运环境质量保障为载体,全力推进空气质量提升。修订《钱塘区环境质量保障总体方案》,制定会前攻坚和会期保障措施,分解落实118项任务并明确责任部门。围绕比赛场馆、训练场地等开展污染源排查,动态更新各类环境问题清单10张,对排查发现的176个问题全面整改并开展“回头看”,落实问题整改闭环。围绕46项指标实施对标提升,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力打造减污降碳钱塘模式,我区入选第三批省级减污降碳协同区县试点,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等14家企业入选2023年度市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工厂认定名单,江盛社区等9个社区入选浙江省第三批低(零)碳乡镇(街道)、村(社区)及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创建单位,围绕2大园区聚焦2大行业紧盯6大领域,加强制造业迭代升级,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2.以“大禹鼎”创建为目标,全面推进水环境质量提升。落实《市“五水共治”十大行动方案》要求,印发区五水共治夺鼎方案,积极推进各项行动争先进位。制定全区污水零直排提质增效方案,编制重点区域水环境提升规划,开展钱塘江流域氮磷溯源分析等。推进医药港小镇首批省级“污水零直排区”星级标杆工业园区创建,完成排污节点可视化等12项标杆子项目建设,并通过市级验收。完成两个生态拦截沟工程,净化周边700余亩耕地农田退水。

3.以“无废亚运”创建为抓手,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创建。

印发《钱塘区无废亚运行动方案》《钱塘区无废城市建设2023年度重点任务计划》和《钱塘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23-2025)》,加快推进钱塘区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联合发改、商务等部门开展塑料污染防治检查。开展钱塘区无废亚运专项行动,区内所有亚运比赛及训练场馆、接待酒店、赞助商均创建为无废亚运细胞,其中杭电击剑馆等8个比赛场馆为无废亚运体育馆,希尔顿逸林酒店为无废亚运酒店,娃哈哈启力食品等3家亚运赞助商为无废亚运工厂。年内累计创建各类无废细胞70个。吉利汽车杭州分公司等3家单位荣获全省百优无废细胞称号。

(三)以突出环境问题治理为抓手,统筹满意度提升,全面推进“美丽钱塘”建设

       1.以督察问题整改销号为契机,全力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闭环。(1)推进督察问题整改销号。全面完成问题销号,并开展钱塘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回头看”暨举一反三大排查专项行动,开展区级曝光片拍摄制作,曝光问题82个。(2)推进多个领域整治提升。深入开展噪声污染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和工程渣土处置领域专项治理,组织自动站防人为干扰宣传会议5次并全面推行“双责任制+兼职巡查”制度,联合街道共同保障自动站数据真实有效,推进榨腌菜行业整治及相关区域专项整治。

2.以数字化成果运用赋能,全面提升监管力度。(1)数字化成果运用显成效。充分发挥异味溯源系统、卫星遥感监测和高空瞭望等数智治气项目的作用,提升非现场问题发现能力,今年以来发现并闭环整改废气异味、裸土扬尘、露天焚烧、排放热点等问题4000余条。2023年度污染源自动监控建设任务共173家,安装联网完成率100%。(2)环境风险管控能力不断加强。对38家重点环境风险源完成五轮次检查,对省环境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内141家风险源企业完成全覆盖检查,开展或参与应急演练4次,推进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一件事”,开展7次指导帮扶。

3.以群众满意度提升为目标,多举措开展公众参与活动。(1)开展生物多样性专题活动。开展全域全网格全物种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围绕“日出与鸟、湿地与鸟、潮水与鸟”主题,组织钱塘区大湾区湿地拍鸟活动,作品在人民网微博、省市区级抖音等视频号转载,观看量最高达360万;组织开展杭州市首届生物多样性观察节活动,通过招募参与者,跟着科学家探索湿地鸟类生物多样性资源;组织“钱塘‘生物圈’踏动车轮探访生物多样性之美”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唤起对地球大家庭的关爱。(2)线上+线下广泛宣传动员。线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围绕环境现场管理、排污许可管理开展了政策解读、新法速递、环保e课堂等推送460条次,发布典型案例15个;线下开展五水共治、环保法治宣传教育、无废建设等主题活动41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0多份。以街道为单位,充分调动村社、网格员等力量,结合大走访大调研、网格议事日等载体开展走村入户宣传,宣传覆盖累计超27万户。(3)开展志愿者活动。利用高校青年团组织及环保志愿者协会,发动遴选大学生环保志愿者活动,积极参与美丽浙江、美丽钱塘建设宣传与监督,有400余名大学生报名参加。设立钱塘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队人数达112人,文明帮帮码服务时长已达7746小时。生态环境满意度得到提升。

(四)以改革试点为抓手,统筹帮扶指导,全面提升监管服务能力

1.推进“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联动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在医药港开展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实验室级生产项目环评制度改革试点,助力市级改革政策落地见效,形成区级改革方案,杭州多禧生物等6家企业项目享受改革红利,成为全市第一批改革案例。

2.坚持服务与管理双向发力,不断提升全流程质效监管。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科学研判,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采取源头智库把脉、内部条线联动、横向部门通报、重点函告提醒、个别答疑辅导的“五位一体”模式,推进145个项目落实“三线一单”管控要求。

3.完善内部审查机制,不断夯实许可证质量“生命线”。出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排污许可证内部审查工作制度》等内控制度,实现内部条线联动,从总量控制、治理措施、舆情风险多纬度综合分析,多角度审查把关,进一步夯实许可证质量“生命线”。完成2023年度276家企业的续证或重新申请工作,从源头帮助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问题总计约2800个,有力保障了企业的合法有序运营。参加杭州市首届“迎亚运、强本领、提效能”排污许可质量审核技能大比武,分局荣获“团体”、和“个人”双第一荣誉。

三、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钱塘生态环境分局将“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三大攻坚、促进三大能力”奋楫争先,全力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水平推进新时代美丽钱塘建设,聚力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一流新区贡献生态环保力量。

(一)补齐短板,推进行业治理

1.全面加强噪声污染治理。一是聚焦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调整与优化,制定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噪声污染防治考核体系。聚焦部门职能交叉与监管盲点,建立噪声污染防治协调联动机制。二是聚焦信访下降,持续实施重点整治。发挥区大气办牵头作用,联动区级相关部门,开展以交通、社会生活噪声为重点的专项整治。三是聚焦品牌创建,深化“宁静钱塘”建设。以全省率先推进的宁静工地”试点工作为契机,在已布设25套工地噪声自动监测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织密噪声监测感知网,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加强“宁静工地”宣传推广。

2.全面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系统治理重点行业突出性、普遍性、反复性污染问题,结合省市整治要求,扎实开展重点行业整治。一是全面排查,摸清底数。对我区涉及的8大行业开展全面排查、摸清底数,从工艺装备、污染治理、节能降耗、环境管理及风险管控等方面排查形成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二是分步实施,全力创优。年底前完成再生资源回收、废塑料加工、木质家具、建材石料加工和烧结砖等5个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启动化工、电镀等2个行业污染整治提升,全力争取榨菜腌制行业“整治绩效突出区(县)”及木质家具行业、石化化工行业示范领跑企业。三是帮扶督导,提质增效。加强对整治企业的帮扶指导,定期组织省市专家给予企业整治技术指导。压实企业主体及街道属地责任,对整改进度意愿不高、进度慢企业强化执法帮扶并对属地街道实施通报督办。

(二)精准治污,抓好“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

1.标本兼治,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一是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双控双减”。持续推进重点行业VOCs治理原辅材料源头替代,严控溶剂型原辅料项目审批,开展低效设施升级改造及源头替代工作“回头看”,建立 VOCs 治理低效设施动态清理机制;持续推进国二及以下柴油叉车及国四柴油货车淘汰,完成市级下达任务;加强热电、垃圾发电等高架源监管,开展低效治理设施治理提升;研究制定优化重点交通路线通行措施,强化重点区域渣土车辆联合管控,科学划定“绿色物流区”,持续落实国四柴油车、国二及以下柴油叉车淘汰,加快推进物流车辆、混凝土搅拌车等领域新能源替代。二是健全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机制。聚焦夏秋季臭氧和秋冬季颗粒物治理,持续开展大气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化空气质量预警应对闭环机制。以绩效评级为抓手,开展工艺装备、有组织排放控制、无组织排放控制、污染治理技术等提级改造,整体提升全区工业企业的大气污染防治水平。实施绿色物流区管控,完善道路扬尘在线监测超标预警与道路抑尘联动机制。三是深化减污降碳试点建设。全面落实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设要求,完成全区2022-2023年规上企业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摸底排查,开展全区碳污家底核算,编制区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排放融合清单,分析减排潜力。指导街道村社开展低(零)碳村(社)试点申报及建设,聚焦化工、纺织印染行业,推进园区、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项目稳步实施。

2.系统治理,推进区域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聚焦污水零直排,推进入河入海排口整治工作。用好入河入海排查成果,深化溯源排查,推进源头整改。深化污水零直排建设,开展1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 “回头看”,进一步强化科技监管,规范企业雨污水排放,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二是聚焦水质提升试点,谋划全域水质提档标杆工程。积极落实《“十四五”钱塘区重点流域水生态规划》《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区域水环境治理方案,围绕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提升、水生态修复等三方面核心内容,引领工程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河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实施入海氮磷控制示范工程,改善流域整体水环境质量。三是聚焦水环境短板,开展全域强基固本行动。针对小微水体点多面广易反复的特点,夯实各主体责任,完善小微水体景观长效运维,加强日常巡查,建立问题提醒、“回头看”等工作机制。四是聚焦共享共治,开展流域和飞地共保共治活动。搭建“区级-平台-飞地主体”的管理模式,持续提升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区域联动性,强化与萧山、临平以及海宁的应急联动信息共享,定期对相关流域组织共治共查行动,建立切实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协同改善流域水质。

3.多措并举,切实打好净土保卫战。一是聚焦土壤安全,紧盯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指导土壤重点监管单位落实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要求,开展隐患排查回头看;指导重点企业落实地下水管控工作,落实“三位一体”监测;加强地块调查监管;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整治,实施畜禽养殖年报制度。二是聚焦辐固工作,强化监管、政企联动。加强工业固废、危废监管,充分利用183家危废重点企业视频监控专网、浙固码电子秤等在线设备开展巡查,借助卫星遥感加强固废堆场排查整改;持续实施辐射安全许可证新申请、延续申请、变更申请、注销申请审批和放射源转让、收贮备案等工作;做好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三是聚焦无废建设,力争创成无废城市。继续推进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全力推进一区一品创建,以无废汽车制造行业打造为重点,提质扩面,增加细胞种类,创新细胞类型。推进区域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试运行,鼓励企业实施固废综合利用、减量化项目。加强部门联动,推进塑料污染防治工作。

(三)党建引领,促进“三大”环境监管能力提升

1.提升政治能力,锻造忠诚担当铁军队伍。一是全面推进机关政治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抓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基本制度落实,开展不少于12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4次专题研讨。二是积极推进干部“综合素养”建设。通过大练兵、岗位培训、挂职交流等方式为干部锻炼搭建平台,实现干部自身能力与业务发展同频共振,让“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成为钱塘生态铁军最鲜明标识。三是纵深推进清廉机关建设。深入推进清廉环保建设,常态化做好廉政风险点排查并动态更新,持续开展警示教育,抓好作风纪律的监督检查和整顿,灵活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织密筑牢廉政防线。

2.提升监管能力,数字赋能助力精准管控。一是强化执法监测能力水平。加强环境执法及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充分结合钱塘产业实际,谋划制订钱塘区环境监管指导手册,不断提升区内企业环境应急与安全管理能力。二是强化非现场监管水平。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非现场监管水平,围绕“杭州·生态智卫”重大多跨场景建设,加快推进“数据上云”“业务进舱”“指挥联网”及各类数字化系统融合,建立健全超标预警联动和重要站点责任人机制,整合部门、街道、技术人员及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智慧化治理系统,实现环境污染问题的精准有效及时闭环管控。三是强化应急处置水平。继续落实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定期巡查制度,督促环境风险源企业强化隐患排查、定期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参加应急拉练,强化实战练兵;强化环境应急准备,确保应急物资库正常运行,应急救援队伍随时处于备战状态;按照浙环发【2023】25号《浙江省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体系建设提升工作方案(2023-2025年)》文件要求,在2024年底完成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多级防控体系建设。

3.提升服务能力,增值管控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强化“三线一单”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批复情况,持续落实三线一单动态更新方案衔接工作,“一张图”加强源头管理,强化部门联动,引入智库专家科学研判,采取环评评估手段,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二是全力做好重大项目审批服务保障。加强环评改革措施宣传、培训、指导服务工作,释放“免、降、减”等改革红利;持续提供增值式服务,挖掘“打捆”审批案例,探索形成环评报告“优秀样板”,优化服务举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发挥好医药港作为全市首个“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联动改革试点区域的作用,力争在全市、全省树立环评改革领域的标杆典范。三是落实排污许可证质量控制长效机制。持续夯实许可证质量生命线,强化“源头把控、过程管理、事后监管”的全闭环管理模式。2024年需完成约110家企业噪声许可工作。以“专家技术把关、条线联动会审”模式,做好源头核发把关工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