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大步向前”打造邻里中心“幸福样板”

发布日期:2024-03-13 10:06    信息来源:钱塘新区报

原标题:为35万产业工人圆“安居梦”

钱塘“大步向前”打造邻里中心“幸福样板”

工作日一早,先把小女儿送到邻里中心的嵌入式幼儿园,再骑行十多分钟到杭州综合保税区内的企业上班,这是王志强的生活常态。“我来这儿18年了,从一个人到一家人,都居住在邻里社区,工作和生活很方便。”

像王志强一样,一批又一批产业人才拎着行李,来到钱塘安家立业,扎根第二故乡。数据显示,钱塘目前产业工人群体超过35万人。以产业立区、兴区的钱塘,如何解决产业工人的住宿问题?钱塘一路“小步快跑”,不断升级产业邻里中心专项住房,将其打造成新钱塘人的“安乐窝”,让产业工人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从“住宿难”到“有得住”

20年前,这片热土蓄势待发,迎来了一个好消息: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角的杭州出口加工区(杭州综合保税区前身)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首批15个试点加工区之一。

由于实施关税特殊优惠,优质企业纷至沓来,随之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人口密度不断扩大。2000年以后,来自五湖四海的产业工人大量涌入经开区,由此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他们的吃住问题如何安排?对此,部分企业在原有用地指标上加盖员工宿舍,更多的务工人员则“分流”至下沙附近的农租房,当时配套设施差、安全隐患多。

“2002年开建,边建设边安置产业工人入住,至2004年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负责邻里中心运营和物业管理工作的杭州和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和达供应链”)总经理许伶俐,见证了邻里中心的诞生。当时,经开区提出“工业兴区、科教强区、环境立区”三大发展战略,加快“建区”到“造城”的战略转型,实施工业化、城市化两手抓两轮驱动的举措。

一个梦,一座城。新家园承载着数千名产业工人的美好期盼,邻里中心可谓应运而生。小区建成后共有15幢楼,其中1-10幢为多层公寓,11-13幢为小高层公寓,14、15幢为综合配套用房,主要租给周边企业当作员工宿舍。2006年3月,邻里社区成立,作为杭州首个由产业工人组成的产业社区,小小家园里住着30家企业的6300余名员工。王志强是最早一批搬到邻里中心小区里居住的产业工人,虽然一开始住的是几人一间的宿舍,但房间敞亮、设施很新,居住体验远非农租房可比。

“居住问题解决了,员工的心也留住了。”对企业来说,邻里中心小区的交付使用及邻里社区的设立,解决了企业发展中最大的一个痛点,体现了经开区为企服务的诚意和用心。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来过这个“家”。2006年7月19日,他视察成立不足半年的白杨街道邻里社区,并留下“一定要善待民工、关爱民工”的殷殷嘱托。从“集体宿舍”到“第二故乡”,钱塘(新)区牢记嘱托,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倾力打造产业工人未来社区新样板,“我们邻里”也成为来自五湖四海的产业工人们带着自豪与底气的称呼。

“我看着一批批年轻人拎着行李来到这里,很多人在这里恋爱、结婚、生子,这里就是他们的家。”邻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敏华在社区一干就是18年,她说,工作最大的成就感就来自于五湖四海的产业工人,因为邻里爱上钱塘,因为邻里留在钱塘。

从邻里中心开始,同样位于下沙片区的闻潮社区新雁公寓也于2007年5月交付使用,合计2713间公寓。这些年,以邻里社区为样板,越来越多的社区为不断涌入杭州的产业人才提供安心温暖的在杭之“家”。

从“凑合住”到“住得好”

“住了快20年,咱们楼也有电梯了!”“每次下班回来最不想做的就是爬楼梯,以后就好了!”2022年以来,邻里中心10台电梯陆续交付使用,为产业工人送去便利。邻里中心也由此迎来了一次大升级。

自2002年开建至今,邻里社区已见证下沙片区20多年的产业演变。产业在升级,产业邻里中心也得与时俱进。据了解,2022年前后,邻里中心和下沙新雁公寓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民情民意,相继启动优化提升工作。比如,邻里中心已加设100余个机动车停车位,开设32000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场地,开办嵌入式公办幼儿园,并顺利完成宿舍楼的外立面更新和电梯加装。走进邻里中心,很难想象眼前这崭新、整洁的宿舍楼已是历经二十余年风霜的“老房子”。

“最初夏天仅靠冰块、电风扇消暑,是客户眼中‘一流的工厂,五流的宿舍’。”这里也是玳能科技总务部部长范九最初的“歇脚地”。曾在邻里住过半年的他感慨,如今大不一样了,空调、热水器一应俱全,独立卫浴和智能门锁也配齐了,旁边还有健身房,每一幢都加装了电梯,如同“高配版”大学宿舍,让产业工人不再只有“睡觉的床”,更有一个“舒适的家”。

成长驿站、共享厨房、梦想剧场、美食广场……社区不仅建成了集社区管理、便民服务、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面积2000平方米的社区综合体,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一站式”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还通过建立“邻里社区学院”、成立文体社团、组建志愿服务队伍等方式,为居民打造精神富裕的平台,让他们拥有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

近些年,江东片区产业快速发展,集聚效应显著,钱塘开始打造“产业邻里中心2.0版”。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刚开启招租的产业邻里中心——宁巢钱塘蓝领公寓,已是社会服务的“老将”。此前,为满足疫情防控需要,钱塘区政府在4个月内加班加点,建造该片公寓;亚运期间,宁巢作为后勤保障用房,为亚运保驾护航;如今,宁巢再献力,4200间房为周边产业工人圆了“宜居梦”。

“自3月1日开业以来,10天时间里已经签约650间房,其中企业签了200间,像先途电子就租了131间给员工。”宁巢钱塘蓝领公寓工作人员介绍,公寓每间房面积均为35平方米,配备独立卫生间、空调、电视机、衣柜、书桌等,每间每月仅需600元。另外,洗衣区、健身房、食堂、生活超市、篮球场等公共配套一应俱全,让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商业、医疗、行政、休闲服务,真正实现“五分钟生活圈”。

与下沙片区的两座产业邻里中心相比,“2.0版”增设公共厨房,也体现了钱塘产业邻里中心从满足居住需求逐渐转变到不断提高产业工人居住品质上来。目前,“产业邻里中心3.0”——临江产业邻里中心和芯谷产业邻里中心,正在加速规划建设中,届时将有配备独立厨房的“品质型公寓”可供产业工人选择。

“钱塘以产业立区、兴区,留人首要的是留心。”区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长张永清表示,“我们必须看到产业工人不断变化的需求,再以此完善优化产业邻里中心,这对反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将大有裨益。”

从“区域经验”到“钱塘样本”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清单(第六批),供各地学习借鉴,临江产业邻里中心的经验做法入选。这一项目可提供房源3016套,多样户型满足租户差异化住房需求,还配有食堂、图书馆等设施,以高品质的设施和服务打造职工温暖新家园。

该项目是我区实现产业邻里中心钱塘经验、全国推广的缩影。自2003年下沙邻里中心东芝公寓迎来首批入住者,钱塘区产业邻里中心建设已走过20余年发展历程,其间,我区持续探索,以更充足的房源、更精细的服务,保障产业工人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我们加强供给侧改革,大规模建设产业邻里中心,已投用下沙邻里中心、新雁公寓、宁巢钱塘蓝领公寓3个产业邻里中心,算上拟建设的临江产业邻里中心和芯谷产业邻里中心,5个项目可提供14108间房源,为约3万名产业工人提供住所。”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5个产业邻里中心租金价格与市场价相比较非常实惠,真正做到让产业职工有得住、住得起、住得好。

这背后,“国企力量”功不可没。据悉,邻里中心、新雁公寓的建设、运营和物业管理均由和达供应链负责,该企业是区属国企产业集团旗下和达高科的全资子公司。临江产业邻里中心则由区属国企托管的杭州临江投资发展公司全资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负责项目投资、开发建设,项目投入运营后将由区属国企安居房公司进行运营管理,实现一体系把控、一平台管理,有力保障项目设计、建设、使用等各阶段规范高效稳定运行。

推动集约建设、布局升级,托起职工“稳稳的幸福”,是钱塘区打造产业邻里中心的另一个“法宝”。钱塘统筹产业园区各工业项目配套比例对应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按照科学布局、合理配套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比如,临江产业邻里中心将工业用地用于配套建设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的占地面积由7%提高至15%,并充分考虑新一代产业工人逐步成家立业导致的相关需求变化,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收入水平和家庭类型,提供丰富的住房选择,预计推出2456套单身宿舍、560套家庭套间。

针对现有工业邻里中心在链接产业平台不够深入、促进产业发展作用不强的现象,谋划对工业邻里中心实行街道与产业平台双重领导机制;适当建设工业生产相关商务配套,如培训中心、工业展厅、多功能厅、路演中心等;重点解决入学入托难题,计划在工业邻里中心项目周边新建及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迈入新阶段,钱塘将围绕“如何让产业工人住得更舒适”关键之问,坚守初心再出发,在管理机制、商业配套、公共服务等方面做细工作,助推产业工人扎根钱塘。

为充分保障房源供给,确保职住平衡,钱塘还谋划保障性住房“租购并举”模式,2024年将开工可售型保障性住房1250套,2026年到2028年还预计建成4000套可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多层次住户需求,从而聚人气、广招商、兴产业。(记者 郝爽 洪安琪 陈晓 郭庚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