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紧“塘塘”接力棒 “医”起共筑理塘健康路
发布日期:2024-11-01 09:17 信息来源:钱塘新区报
氧气也能“醉人”——日前,孙路加一行圆满完成了为期3个月的医疗支援工作,从平均海拔4000米的理塘回到了钱塘。“回来后,我们同行的医护人员都有‘醉氧’的情况出现,症状就是疲倦,连续睡了十五六个小时。”
7月,3名钱塘医护人员接下钱塘援塘医疗工作队(以下简称“医疗队”)的接力棒,踏上了前往“天空之城”理塘的征途。纯净的天空、巍峨的雪山和广袤的草原勾勒出他们对理塘的初印象,但稀薄的空气、强烈的紫外线以及昼夜温差之大,让医护人员对高海拔地区产生了“初反应”。“因为缺氧,晚上睡一两个小时就要起来吸氧,基本没有深度睡眠。”孙路加回忆道。但渐渐地,他们克服了水土不服、气压变化及饮食习惯差异等问题,全身心投入到理塘县人民医院的工作中。
“输血”又“造血” 带起高原医疗队伍
“药库”“处方”“用药”是孙路加介绍自己工作时的高频词汇。在医疗支援期间,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并协助药房从处方的规范性、用药适应症状、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等方面细致分析了100余张急诊处方,并在药品的采购、存储和发放等各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同时,他还加强“后端”的药库管理,以“定容、定量、定置”管理优化库房布局,引入统一的双标识系统,确保药品有序摆放、高效取用。前端与后端的联动,有效增强了医师的合理用药意识,也为理塘县医疗机构树立了药品管理的新标杆。
输血式帮扶难持久,造血式发展助长远。在医院各项管理工作上,他协助制定了新的绩效方案,并自费2000余元为药房全体人员购买专业书籍,鼓励药房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各类职称考试,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在造血式发展理念下,医疗队坚持在当地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技术团队。与孙路加同行的汪振华医生便与当地医生签订了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师带徒”协议书,在忙碌的门诊一线履行“师傅”这一角色。
“治标”更“治本” 合作成果更加长效
“门诊来了一个胸痛气急的老年病人,请求支援!”休息日里,汪振华刚煮好泡面,工作群的这则消息让他来不及吃上一口,便火速赶往医院,途中他尽可能获取患者的详细信息及基本生命体征,并紧急联系临江胸痛救治单元工作群中浙江省中医院的专家,请求“在线”会诊。
到达医院后,汪振华对患者进一步进行查体及完善相关检查,与家属交流病情,初步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可能,并考虑心力衰竭引起的下肢水肿及气急,建议病人住院治疗,嘱咐住院医师动态复查心电图等各项指标……完成一系列工作后的他回到了宿舍,那锅泡面早已坨了,但他却感到无比欣慰。“因为对于胸痛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早一分钟救治,治疗效果就会更好。”他说道。
3个月间,他接诊门诊患者超过1000人次,其间,他还向钱塘区相关医疗机构发起“连线”请求,为理塘县群众进行了5次远程医疗指导,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的跨地域共享。
“孙医生、汪医生等人是我们钱塘第四批援派理塘县的医生,他们以卓越的专业素养和精湛的医术,出色地完成了此次医疗支援工作。”钱塘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钱塘区卫健局积极响应东西部合作工作要求,四年来,坚持以对口支援模式实现对理塘医疗卫生事业的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目前,已与理塘县3家医疗机构签订定向帮扶协议9份,累计向理塘援派专技医师15人,累计援派时长90个月。
此外,钱塘通过定期组建专家团队,赴理塘县开展实地调研、系列培训、义诊活动和定向捐赠等,帮助当地同行掌握最新的医学理论和诊治技术,为理塘的医疗卫生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医疗帮扶的累累硕果,是“塘塘合作”走深走实的有力印证。“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围绕医疗领域进行针对性帮扶,组织专家团队定期开展医疗培训和指导,提升当地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助力理塘医药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钱塘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雷秋红 通讯员 章小雅 於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