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版入口
退出老年版

南沙学堂:遇见诗韵南沙 耕梦暖意学堂

发布日期:2023-09-08 14:41    信息来源:钱塘新区报

九月,是成长的日子。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孩子们迈入校园,书写学习生活的精彩新篇章。

地处钱塘江南岸的南沙学堂,也迎来了一批升学的新生。“看着孩子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上课,我们感到非常满意。”谈起学校,新一年级家长对学校环境、教学模式等赞不绝口。

自1928年创办以来,南沙学堂已经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钱塘江南岸一带是淤沙堆积而成,故名“南沙”。南沙学堂,便建在钱塘江南岸,“讲好学堂美丽故事 成就南沙美好教育”,则是学堂的初心使命。

经历几代人的耕耘与实践,如今的南沙学堂正逐步推进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真正答好“如何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时代之问。

01.jpg

持续加大投入 完善硬件设施

南沙有非遗,每一砖每一瓦都刻有历史故事。走进学校,目之所及是一面富有江南韵味的灰青色砖瓦墙,上面用毛笔书写着“钱塘风物”四个大字,营造出浓浓的江南古韵。这便是学堂打造的“钱塘风物研习所”。石磨、算盘、“老四件”……在这里,钱江南岸曾出现过的劳动生活物品琳琅满目,这些老物件叙说着钱塘故事,传递出钱塘风物人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南沙学子传承钱塘非遗文化。

继续往前,来到校园北楼,一座写着“南沙精舍”的石牌坊映入眼帘,一旁的荷花池里鲤鱼游动,地面摆放的石头上,雕刻着二十四节气图样,营造兼具舒适性与趣味性的空间氛围,这也成了南沙莘莘学子课间打卡、玩耍的好去处。

“像这样的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共有四处。”校长钱志祥说道。学校积极探索“基于非遗+劳动背景下的课程新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变革作为支撑,让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学习方式在校园各个层面延伸,从而改变学与教的形态变革,促进全方位育人模式更新迭代。

在名为“耕梦中心”的劳动实践教育基地摘一把亲手培育的蔬菜,到用砖头、泥土累砌的土灶台亲手烹饪一盘“大锅菜”,学校通过建设完善硬件设施,推动学生学习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多方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02.jpg

持续深耕课堂 紧盯教学质量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的钱塘老物件……”结合钱塘风物研习所、非遗广场等硬件设施,南沙学子争相开展了“老物件”收集与介绍活动。经过挑选的视频被制作成二维码,粘贴在相应的老物件上,供来访嘉宾、师生扫码观看。

视频中流畅、自信的介绍背后,是学生对“老物件”的深入研究,也是学校布局课程实施清单,实现“校内+校外”“线上+线下”高效联动的重要体现。

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策,更要久久为功。校德育处顶层设计学生六年劳动清单规划,开出了校内劳动清单及家庭劳动清单,采用线上劳动知识普及与线下劳动实践体验,让南沙学子充分感悟劳动的真谛。在上学年举办的首届劳动技能大赛中,一年级系鞋带、二年级叠衣服、三年级剥豌豆等系列活动更是精彩纷呈,赢得了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除此以外,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学生通过这些节气课程,持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有科学健康的营养课程,贯穿学生整个小学阶段,让健康生活的理念深入学生脑海。

学生成长在学校,关键在课堂,阵地在家庭。学校聚焦课堂、走出课堂,牢牢把握教育教学质量这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全面开启南沙“1+X”课程,其中“1”是基础性晚托,“X”是学生素养提升课程,包括“立德、睿智、习艺、长能”四大板块,共30多门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以高标准实现高品质育人的目标,为我区美好教育贡献“南沙之美”。

03.jpg

建强人才队伍 锻造师资力量

“在我校暑期专项学习会上,通过和骨干教师、研究院老师的互动交流,解答了我在日常教学中的疑惑,他们阐述的教学理念,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参加完专题讲座的教师陈雨晗感慨道。

欲强教,先强师;欲育人,先育己。好教育离不开好老师,优秀教师队伍是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的基石,更是办好家门口优质教育最闪亮的元素。学校积极开展“南沙学堂暑期师德师风专题培训”,为7名新加入的“南沙先生”颁发入职聘书,迎新蓄力,并邀请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教育研究院老师对我校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加快教师队伍成长壮大,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新学期、新起点、新征程,南沙学堂不断完善教师成长关爱评价机制,除了在教师节等重要节日做好教师关怀,更要注重教师自身成长,加强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建立人才储备库。

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与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师范院校合作,成立实习就业基地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师资力量,让人才引得进来、留得舒心,形成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生动局面。(王梦旦 王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