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区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3026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06-15 09:37     信息来源:杭州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  访问次数:  

田平风代表:

您在钱塘区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发挥“政企校”三方资源优势,培养高端制造技术技能人才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我区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关心、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工作开展情况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目前钱塘区技能人才12.3万人,占产业工人比重达40%;高技能人才5.5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比达45%,位列杭州市前列。

(一)锚定高质量发展新航向,人才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全面落实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强化人才工作顶层设计,研究出台《杭州市钱塘区打造全省产才融合示范高地行动计划》、文件,全面推动构建“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的产业和人才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二)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技能人才培育方式不断创新。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深化产教学融合、政校企合作,试点启动产业工程师学院建设,成立“杭州医药港学院”,与浙江理工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产学研基地、产教融合基地,新成立美迪凯光电精密智造学院,靶向培育复合型产业人才,鼓励校企开展“订单班”合作,现区内格力电器、硕格智能、吉利汽车等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办班,全区目前累计建成产业学院28个,联合企业建设创新中心26个,开设订单制、现代学徒制班121个。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组织认定区技能大师工作室10个、首席技师10人、金牌工人50人,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 18928 人,新增高技能人才4423人。

(三)赋能高技能人才茁壮成长,人才工作改革力度不断增强。创新技能人才认定评价方式,着力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职业(技工)院校为基础、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认定评价体系,目前我区等级认定备案企业70 家,已经开展认定的企业 41 家,企业自主评价已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数字化改革持续赋能,开发“钱塘技工”数字化应用,首创技术工人三维积分模式,提供技能培训、技能认定、技能补贴、我要就业、惠享福利、困难补助、学历提升等服务,有力提升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四)优化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人才服务激励体系不断完善。打造首个产业平台嵌入式产才融合服务中心,整合各类资源,为产业人才提供宣传指导、人才政策、创新创业、功能空间、个性特色化等“一门式”便捷高效服务,实现人才“服务可感知、办事不出园”。推出QH类人才认定,完成全省首个人才共有产权保障住房试点任务,走出了破解人才“职住平衡”问题的有效路径。

二、下阶段思路

下一步,我区将紧紧立足“产业新城”定位,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区首位战略,有效发挥浙江省最大高教园区优势,全面实施全省产才融合示范高地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人才工作各项任务,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1.广泛开展用工调查,摸清技能人才需求。建立完善企业用工动态监测体系,构建企业用工信息大数据动态监测场景模式,开展重点企业技能人才需求摸底调查,掌握我区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对技能人才的数量需求、技术要求和岗位待遇水平等,分析和研判技能人才需求整体形势,发布“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为做好校企人才合作夯实基础。

2.发挥多方资源优势,创新多元办学模式。探索成立钱塘区产教联合体,以钱塘区各大产业平台为实施主体,聚焦各自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紧扣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人才需求,积极有序推进与高校院所合作开展“产业工程师学院” 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双师双能型”校企导师团队,引导校企开展“ 订单式” 项目化培养,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制定,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构建“1+X证书”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企业主导、院校主体、政府统筹”的多元办学创新模式。

3.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强化激励保障支持。建立健全产业工程师培养政策支撑体系,探索出台产业工程师评价体系,纳入区级人才分类认定体系的工程师人才享受相应政策待遇,探索推进面向企业的职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在工资结构中提高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比重。探索出台工程师学院政策建设补助政策细则,引才留才成效明显的可以按照企业直接给予高校共建经费的一定比例予以区级补助。

最后,感谢您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教育工作的关心与关注,我们将借鉴您所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高端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高水平技能型人才队伍。

杭州钱塘科学城管理办公室

2023年5月24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