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街道基本实现社区老年食堂全覆盖

发布日期:2023-12-11 10:03    信息来源:钱塘新区报

原标题:下沙街道基本实现社区老年食堂全覆盖

多元助餐模式 让灶火与人气两相旺

利用现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拓展老年助餐服务功能;依托社会餐饮企业设立助餐点;通过中央厨房进行配餐服务,以及开展各种互助和志愿服务……一日三餐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仅是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凸显,因此,加快推进养老服务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下沙街道聚焦“一老”,不断探索打造多元助餐模式,在各社区开办老年食堂,并通过老年食堂延伸出多样性服务,打造老年人“舌尖上的温暖”的同时,做细做优为老服务,给予老年群体“老有所依”的幸福港湾。

闻有米香 观有菜色 小事办好  “小食堂”解决“大难题”

眼看着就快中午了,家住松合社区的陈大爷还在优哉游哉地听着收音机,根本不操心午饭吃什么。厨房里的油烟机,已有十来天没开了。“社区里有中央厨房了!可以点菜,还负责送上门。”

陈大爷说的“中央厨房”,其实是由街道财政出资建立在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具有烹饪功能的老年食堂。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的专业厨房,鼓风灶、冰柜、冷藏柜、消毒柜一应俱全,共有堂食座位50余个,于6月底正式开业。

家住下沙社区的王老太太,现在每日午餐都在下沙社区聚益堂睦邻中心乐邻食堂解决。“我很喜欢在这里吃饭,省事省心也省力。”王老太太觉得,食堂10道菜不重样,口味也很好。

目前,下沙街道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8667人,其中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1291人。构建方便可及的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成为下沙街道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街道老年食堂基本形成了“中央厨房+集中就餐+老年助餐点+送餐”的一体化养老助餐服务模式。

“我的子女们白天都外出工作,过来做饭不方便,以前我们都是自己在家里随便凑合吃点。现在在老年食堂吃饭,还能和大家说说笑笑,心情也特别好。”11月初,下沙街道新元社区老年食堂正式开张,居民金大伯欣喜不已。

“这里不仅有饭吃,还有人聊天,有人帮忙办事情。”居民蔡大姐插话说,大家一起到食堂打饭,可以在一起说说话;有时请志愿者送餐,他们会陪着聊家常,遇到家里东西坏了或者要买药,志愿者也会帮忙。

为能让老人享受实惠和便利,松和社区等部分社区,还为每位老人办理专属的老年就餐卡,80周岁以上户籍居民都可以在相应的助餐点免费享用套餐。

家常饭菜 放松心态 好事办实  “小细节”体现“大关爱”

“这么好的食堂,我们能吃多久?”在对老年食堂叫好的同时,居民也会有这样的担心。“老年食堂既然已经揭开了锅,就要一直保持热气腾腾,一直开下去!”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央厨房之所以能够正常运行,社区三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功不可没。“现场秩序服务队”“膳食监督队”和“助老配送队”,每个队伍配备5到6人,主要由松合社区25到60岁的在册党员、在职党员、流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人员组成。

今年73岁的谭水虎曾是松合的“老村长”。作为一名党龄42年的老党员,谭水虎始终关注着街道、社区的各项民生工程,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他表示:“这顿午饭,给我们街道、社区很多老年人解决了用餐问题。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监督好食堂的卫生和安全,让大家都能吃上安心、放心、可口、‘落胃’的饭!”

“反馈不错,老人的子女比较满意,不用苦恼中午给老人吃什么。子女来取餐都很开心,还有些老人选择直接在老年食堂就餐,社区把场地布置得很温馨,希望老人吃得舒心。”“饭菜都满意的,我们社区张大伯胃口比较好,建议再添加一份饭,后续有建议会及时反馈。”这些都是下沙街道公益助餐微信工作群里的日常反馈。考虑到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大多年老体弱,出行不便,下沙街道还实施个性化送餐服务,建立用餐人数周报制、餐品菜单周报制、用餐体验反馈制等专项工作制度,真正打通家庭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让老年人更有家庭式助餐“体验感”。

今年86岁的劳观富和妻子居住在松合社区幸福雅苑小区,因年纪渐长、行动不便,二老知晓老年食堂就开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却很少光顾。“助老配送队”的党员志愿者了解到劳观富的家庭情况后,便主动为二老提供“上门送餐”服务,把美味、健康、可口的午餐送到了他们手上。

“我们天天与老人打交道,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很有成就感。”志愿者小张是一名社工,在平时工作中了解到老年群体的需求后,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送餐员。他觉得,不仅是老人用餐有幸福感,他开展志愿服务时也同样很有成就感。

东风频吹 服务到位 实事办久  “小网格”联动“大民生”

一菜一汤,品出温暖民生;一粥一饭,尝出幸福晚年。其实,老年食堂在下沙街道本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2016年,下沙街道松合社区开出了全街道首家社区老年食堂。到了现在,老年食堂为何能在下沙遍地开花,且越来越受老年人青睐?

为了让老年人“食无忧”,高质量发展街道养老服务事业,高水平建成共富颐养街区,下沙街道推出共富颐养街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街道通过织密服务网络,缩小服务半径,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持续深化下沙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

一方面,在区财政补助基础上,街道出台《下沙街道养老扶持办法》,对新建的通过民办非企业单位或社区服务业登记的老年食堂,从建设、运营、老年人就餐都给予相应配套补助。对老年食堂及助餐点运营的第三方,根据每年考核结果,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给予不同运营补助。

今年10月,惠及辖区内90周岁以上及特殊老人的“共享食光,情暖桑榆”公益助餐项目落地,下沙街道携手辖区内专业化餐饮集团,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家庭就餐成为助餐服务的有效形式,提升了家庭就餐的可及性和时效性,得到老年人一致好评。截至目前,该项目已为老人送餐4000余人次,老年人家庭就餐满意率达100%,受惠老人达204人,打通了老人助餐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深化了“十大惠民行动”,切实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截至目前,下沙街道助餐覆盖率达95%以上,累计助餐7万余人次,基本形成“15分钟助餐服务圈”。

食有所依 老有所乐 善事办巧  “兜底办”成就“老来乐”

相比社会餐饮机构更加优惠的价格,如何确保老年食堂能够长久运营?下沙街道将慈善理念融入养老领域,主动链接社会资源,积极发挥爱心企业作用,因地制宜探索出“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慈善捐一点”的可持续运营机制。

杭州市建筑设备租赁商会下沙分会出资20万元,定向捐赠服务于铭和社区的养老服务事业,用于完善铭和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设备,打造铭和老年惠民餐厅,以解决老人用餐不便的突出问题,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

像这样的善举不胜枚举,下沙街道整合吸纳辖区多家社会组织,发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共建,募集“共享幸福”老年食堂专项基金,用于兜底保障老年人、困难群体用餐补助支出。同时,向品质优、服务好的餐饮企业发出倡议,希望能让更多餐饮企业加入老年食堂爱心联盟,让老年人可以更方便享受优惠用餐服务。

在老年食堂持续供餐的基础上,下沙街道还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老年食堂有机结合,在非就餐时段可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休闲社交、文体娱乐等服务。

“我们在这里吃得放心,玩得也开心。”70岁的王爷爷高兴地说。他和朋友在这里吃完饭还会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活动室聊天、康复理疗、打牌,和相熟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着家长里短,十分开心。

截至目前,下沙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及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累计开展文娱康乐活动1200余场次,服务长者39000多人次。

中沙社区作为典型新建回迁社区,近年来该社区以“共富颐养”为目标,坚持深化村居融合养老营造计划,聚焦“特色志愿品牌服务”“中益手创非遗传承”“为老发展基金扶老”“数智科技赋能助老”等一系列特色亮点,并凝聚各方力量,探索形成了“136+N”为老服务工作法,成功获评2023年度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这是下沙街道继湾南社区后,第二个获此荣誉的社区,下沙街道也是钱塘区唯一获此荣誉的街道。(许莉莎 尤忠英 刘瑞雪)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