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版入口
退出老年版

2023年第二届“之江教育论坛”在钱塘区开幕

发布日期:2023-11-20 16:19    信息来源:钱塘教育发布

11月18日,2023年第二届“之江教育论坛”在钱塘区开幕。此次分设两个论坛,分论坛一以“局长圆桌六人谈:重新构想教育的未来,共同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为主题,分论坛二以“校长星空:未来学校组织形态与重构”为主题进行探讨,最后,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韩平作主旨报告及论坛总结。

07.jpg

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原局长赵群筠,主持分论坛之一“局长圆桌六人谈”。

参加本次分论坛的嘉宾们分别是: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局长项海刚,杭州市滨江区教育局副局长周芸佳,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局长徐伟龙,杭州市萧山区教育局副局长董柯锋,杭州市临安区教育局长褚凯军和丽水市缙云县教育局局长章建升。

六位嘉宾围绕主题“重新构想教育的未来,共同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畅谈。分论坛的主题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1年11月10日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这份报告的主题是探讨和展望面向未来乃至2050年的教育。它提出了三个关于教育的基本问题:当我们展望2050年,我们应该继续做什么?我们应该抛弃什么?我们需要创新什么?

08.jpg

最后,主持人赵群筠,请各位局长和台下的领导校长们向“相关利益人”提出一个倡议,以期能形成一份“浙江致未来教育倡议书”,开展区域层面共同努力与合作,为我们面临的教育挑战制定共同的目标。一时间,集思广益,群情激昂,对未来教育的火花在会场上碰撞、升腾……

09.jpg


学校是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杭州市教科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俞晓东主持了分论坛之二“校长星空:未来学校组织形态和重构”。杭城四位校长分享了他们的办学经验。

杭州市文海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罗敏江阐述了新时代学校组织形态的 “守正与出新”。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山海”教共体,助推跨区域教育共富;创新学校管理形态,从管理走向治理;创新课程改革形态,从本学科、跨学科到超学科。通过探索学生自治路径,推进教师项目化管理,构建新型学习空间,建设评价系统,实现教师发展形态和学生成长形态创新。

杭州高级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新红认为,未来教育样态无论怎样,教育的原点一定是学生,人格教育始终是重中之重。杭州高级中学始终致力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培养信念坚定、共情力强、全面发展、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知行合一的杭高学子,培育更多未来的文学巨匠和科学大师。

杭州锦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郜晏中分享了学校新样态的育才探索。一是探索物理变化。通过建立校“外”校、校“中”校、云上校等形式,实现教育从形状变化到空间变化;二是探索化学变化。树立“爱党爱国、一身正气”的育才信仰,培育“样样落实、天天坚持”的育才精神,践行“让孩子因为我们而幸福、让我们因为教育而美好”的育才理念,实现教育从结构变化到性质变化。

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吴树超分享了采荷二小的“共育新单元”产生背景和实施路径,一是打造文化共享新单元,实行理念文化、地域文化、校园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二是打造物理共建新单元,进行学校空间、家庭空间、社区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共建;三是打造智慧共融新单元,协同治理体系,让教育治理看得见,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未来学校样板。

10.jpg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韩平作了压轴报告《切实强化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措施》。他在报告中提出了对浙江教育的展望:强调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核心战略性课题任务,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

浙江教育必须强化共识达成,教育永远是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强化合力形成,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党政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任务,全社会要共同担负起办好教育的责任;必须强化体系构建,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依据教育发展规律,构建区域教育发展的科学体系;必须强化要素配置,坚持公共资源配置要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坚持优先安排教育投入,坚持创新编制供给和岗位评聘改革。

必须强化内涵提升,坚持深化课程改革,系统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区域教育的整体质量;必须强化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有过硬的政治素质、有精湛的专业能力、有积极创新精神的新时代教师;必须强化协调发展,以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教育治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

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高品质教育是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支撑,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强有力保障。

希望第二届“之江教育论坛”带来的杭州经验分享,杭州教育评述,不同视角的观点与讨论,以及种种观点与期望,能给予所有教育领导们以启迪和实践探究的动力,进而促进区域内学生享受到优质均衡的教育,通过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教育共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