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钱塘区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2022年度工作总结与2023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2023-01-09 14:42 信息来源:区经济信息化和科学技术局
今年我局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全面经济稳进提质、数字化改革等中心工作。
一、2022年工作总结
1、稳优势强内核,新制造业强劲发力
(一)力促工信经济承压前行。1-10月,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2942.46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04.72亿元。1-10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6.12亿元,同比增长9.4%。一是政策补强。在1月“暖心八送”行动中,设立2000万稳企留工资金奖励企业生产经营;落实市级20条、工信9条和区级补强24条等超常规举措,加大政策宣传贯彻力度。二是精准挖潜。抓“大”,对“6+1”家百亿企业因企施策;抓“高”,发挥39家高增加值率企业强拉动作用;抓“首尾”,紧盯月度贡献和拖累前50家企业、增降幅超20%以上企业。坚持区主要领导周调度和分管领导日调度,及时协调企业当下困难问题。三是晾晒比拼。“开门红”阶段开展单月产值监测和目标缺口预测,同步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提醒。开展全区工业经济稳进提质工作开展落实情况通报,重点对平台、街道当日产值挖潜、产值回归、距离目标任务缺口、走访服务重点企业等情况进行晾晒通报。
(二)狠抓产业项目落地推进。今年以来,我区制造业投资保持平稳高位增长,1-10月完成制造业投资135.43亿元,同比增长52.6%。自4月开始,我区制造业投资综合排名稳居全市第一,全年预测完成制造业投资155亿元、同比增长30.4%。一是细化推进节点。对106个供地项目排定施工许可证办理、桩基施工等12个重点节点,每月通报分析,建立区主要领导、常务副区长、分管副区长三级问题协调机制,解决光环、金卡、虹蚁、钛和等云谷地块基础设施配套等重难点问题92个。二是深化部门联动。联合区统计局,加强统计入库、数据出报培训,截至目前,共推动112个新项目入库,有力支撑全区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三是精准信息互通。产业项目协同指挥平台充分发挥项目监测、滞后预警、问题协调等功能,帮助我局第一时间了解项目进展,有效打通信息壁垒,有力提升我区产业项目推进智能化水平。
(三)推动数字化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强化数字化创新应用。作为全区数字经济系统建设的牵头部门,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大脑等数字系统,加速提炼标志性成果。生物医药产业大脑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产业大脑建设推进会上进行演示并登上全省数改动态,相关场景获王浩省长批示;“一键找园”应用登上全省数改动态,并获卢山副省长肯定批示。二是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未来工厂”建设,和利时自动化认定为省级“数字工厂”标杆企业,顾家家居入选省级“未来工厂”名单,77家企业入选今年全市第一批“未来工厂”培育企业名单,入库总量位列全市第一;工信部公布2022年度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和优秀场景名单,我区企业顾家家居作为全省四家企业之一入选。
2、畅循环促协作,链式生态加快建设
(一)加强防疫保驾护航。一是保障防疫物资。驻点奥泰生物分发调配抗原试剂135万份,完成防护服、N95口罩等30天防疫物资和30万份抗原试剂紧急采购任务,持续开展全区重点医疗物资库存量统计日报。二是强化保供保畅。4月上海疫情爆发后,第一时间对133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企业、18家重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等进行排摸,梳理766条断供风险并上报省市协调,设立上海汽车产业链应急保供杭州中转站,完成零部件保障93车次、物资往来百余吨。三是强化线上服务。通过“企服新干线”平台和企业群,将货运防疫要求提醒到全区工业企业;积极推广全省产业链“一键通”应用,处理工业企业物流运输和复工复产诉求81条次,相关做法于7月16日在浙江卫视中国蓝新闻播出。
(二)建设产业生态圈。一是摸清产业家底。组建区级五大产业链工作专班,全面梳理各生态圈细分产业链企业及发展情况,编制区级工作手册。结合产业政策修订契机,会同平台对医药、汽车、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产业给予专项扶持。二是突出平台特色。着力打造半导体、生物医药与健康、汽车整零、高端装备与智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突出我区“产业+”链式集聚发展和“平台+”统筹联动机制的特色优势,形成“一产业(平台)一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三是形成活力氛围。举办全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专场对接等一批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同时不定期邀请区内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零部件或原材料生产企业开展供需交流、洽谈合作,已举办对接活动11场。
3、善创新重培育,企业能级持续提升
(一)提升企业研发水平。2021年我区R&D经费投入55.3亿元,同比增长14%,R&D经费占GDP比重4.54%,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均再创新高。一是优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导入市场化培育机制,进一步完善国高新企业培育库。今年推荐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8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62家、科技小巨人13家、科技领军企业1家,推荐数量均创新高,新认定杭州市“雏鹰计划”企业50家。二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今年推荐33个重大科技项目争创省科技厅“尖兵”“领雁”项目,推荐数量全市第三。三是提升规上工业研发能力。结合市“两清零一提升”行动方案,梳理出工业企业中尚无研发活动的249家企业,对口帮扶,引导企业在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科技项目立项等方面规范建设。四是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聚焦标志性产业链断链断供风险和产业基础再造重点领域,推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应用,实施制造业重点领域产业链协同创新工作,组织4家企业入选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目录。五是深化科创载体建设。新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53家,累计数全市第二。
(二)强化梯队结构培育。一是培育“小升规”企业。梳理形成“2022年入库储备清单”“2022年退规风险企业”2张清单,对潜在升规入库对象和存在退库风险企业再梳理、再核查,紧抓升规入库工作。截至目前,我区已新增规40家。二是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德帕姆被评为第三批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中科极光等6家企业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杭华油墨等11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永杰铝业锂离子动力电池结构件用铝合金板带被认定国家第七批单项冠军产品。赛德SEED团队“可折叠超薄柔性玻璃(UTG)生产加工项目”在第七届“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创客组一等奖。三是培育雄鹰、鲲鹏企业。推荐金鱼集团申报省级“雄鹰企业”;长安福特晋升三星级市级“鲲鹏企业”,永杰新材料、电力设备新晋一星级市级“鲲鹏企业”。四是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动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
(三)探索区域发展试点。一是实施创新强工赛马。围绕规上工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等系列指标,对平台、街道、部门赛马评比,形成创新激励氛围。二是创新双自联动试点。创新开展自创区和自贸区“双自联动”发展试点工作,积极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产业多维度融合。计划在全产业链保税政策试点、建立正面清单通关制度等8个方面率先打造国际化循环、全球化配置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该项工作已列入省委科技强省领导小组《2022年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工作要点》。三是打造成果转化高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着力开创产学研合作新局面。2022年完成成果转化出入库项目12个、校企合作项目80个;统筹联动区内平台资源,共建大学科技园、产学研联盟实体运营中心,推进高校博士入企和高层次人才进校。
4、盘存量拓空间,腾笼换鸟走在前列
(一)扎实推进提质增效。一是理清低效清单。根据各企业2021年税收实际缴纳情况,按宗地合并汇算宗地亩均税收情况,形成低效工业用地库,共理出低效工业用地397宗,土地面积18919.23亩,企业1059家。二是三年动态清零。完成397宗低效用地提质增效“一地一方案”,其中转迁集聚23宗、提升改造43批、兼并重组34宗、依法收回51宗、引导增税246宗。三是完善赛马机制。将存量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工作纳入赛马机制,列为“低效整治”子赛道,营造争先创优氛围。截至目前,完成118宗低效用地整治提升,涉及企业155家,引入产值亿元以上项目21个,盘活用地6145亩。
(二)加快实施转型升级。一是开展亩均效益评价。完成872家工业企业2021年度亩均效益评价(集团企业合并后802家),最终评价A档企业158家、B档企业445家、C档企业157家、D档企业42家。二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会同相关部门,加快高污染、落后工艺(产品)企业整治,关停叶校实业、泉丰塑料、信道塑料等企业,并对因产业结构调整关停企业开展补助兑付,累计完成17家企业2284.43万元补助兑付。三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创建21家节水型企业,3家企业获评省级节水标杆企业,以大创小镇为主体申报市级绿色低碳园区,13家企业创建市级绿色低碳工厂,推荐3家企业申报省级绿色工厂、1家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企业申报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三)切实抓好要素保障。聚焦主导产业,谋划工业标准厂房及工业综合体建设的土地供应机制、多元开发机制、招引去化机制、租赁销售机制及规划、设计、集聚、配建、准入指标,变“项目等厂房”为“厂房等项目”,实现“供地”“供楼”双轨并行。今年新谋划高创WORLD、和达智谷等工业综合体项目12个,涉及土地1890亩,总投资281亿元,产业空间361万平方米,其中预计2022年底前新开工项目7个,可新增产业空间157万平方米。
5、重提质强扩面,企业服务迭代升级
(一)聚焦亲清服务,抓好助企解难。开展“选兵点将·精准破难”百日攻坚,1835名干部累计走访企业1.2万余家次,问题破解率动态保持在99%,“千名干部助千企”连续2月晾晒比拼位列全市第一。一是聚焦需求抓破题。紧盯广汽等30家重点企业、中欣晶圆等10个“152”重大项目,根据多跨协同事项集成破题需求,遴选15名经济部门处级干部作为专项助企协调员,依托“服务共商、工作共融、信息共享”模式,定向推进问题化解。二是聚焦机制抓落实。突出“精准发现、高效办理、及时反馈”闭环,通过“企服新干线”平台,健全“助企员-企业负责人-转办单位-办结时限-办结结果”全链在线督办机制,固化问题受理“135”限时响应模式,企业诉求办结时限压缩至2.1个工作日。三是聚焦导向抓激励。将助企服务作为干部成长平台,以稳进提质专项考核为抓手,结合干部互评、企业评价、实地督查等情况,推进助企服务“周晒、月评”,及时开展“月度之星”“最美助企员”表彰激励。
(二)加快政策落地,抓好减负纾困。一是统筹推进减负降本。1-10月,全区累计为企业减负降本54.6亿元,惠及市场主体72.4万家次,提前4个月超额6%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第一时间在数字政府上线减负降本页面,加大“一指减负”应用推广力度,提升企业获得感。二是精准推进纾困资金兑付。先后开展两批困难中小企业纾困资金申报,向387家企业拨付纾困资金总计767.04万元;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帮扶资金申报,共拨付帮扶资金270万元。三是持续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发动部门、街道及平台开展两轮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排查清理工作,同时建立排摸台账。截至目前,我区共排查欠款有3笔,总金额为448.41万元,涉及中小企业3家,欠款均已清偿。
(三)聚焦“三年百园”,抓好载体建设。一是深耕园区创建。实施“区级创建-区级认定-省市认定”梯队培育模式,今年新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园4个,新创建区级创新产业园15个,累计创建各级创新产业园区87个,其中省级小微企业园29个,入驻企业3500家。二是优化园区政策。加强创新产业园政策力度,从加快建设创新产业园、鼓励园区产业集聚、鼓励创新产业园配套升级,鼓励优质运营商落户钱塘等四个方面赋能钱塘区创新产业园区发展。三是做强“园区联盟”。产业园发展联盟成员单位已有47家,积极走访57个区级创建园区指导创建工作,开展“入园服务”系列活动,组织各类业务培训、安全生产培训近20次,服务新招引项目落地钱塘区创新产业园区10余次。
二、2023年工作思路
1.锚定“一中心两主线”新目标,实现经济质效锐变。以打响“钱塘智造”金名片为中心,以争创制造业“天工鼎”和推动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为主线,加快推动经济质效提升。
(1)争创制造业“天工鼎”。围绕3类一级指标32项二级指标,全力推进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争创浙江制造“天工鼎”。2023年,争取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6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增“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新增培育市级未来工厂40家、省级未来工厂3家;完成低效整治累计不低于320宗(或1.5万亩),争取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38万元、亩均增加值达185万元。
(2)推动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2023年底国家高新区排名在2022年基础上前进10位,在全省继续保持前3位;钱塘区创新指数继续在全省90个县(市区)保持前5位,创新发展考核争创全市优秀;R&D经费占GDP比重在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基础上更上台阶(达到4.55%);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0家以上、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累计科技小巨人、科技领军企业10家以上。
2.聚焦“制造业‘元宇宙’”和“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新赛道,实现创新发展蝶变。
(1)加快打造长三角“制造业‘元宇宙’中心”。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建强数字科技创新载体,加强与工信部对接,谋划建设钱塘区制造业元宇宙创新中心,打造元宇宙测试中心和元宇宙人才中心;推动先进制造数字转型,将“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向产业集群拓展,高水平建设基础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产业大脑,高水平培育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新智造群体,完善“聚能工厂”“链主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梯级培育体系;打造数字服务业新增长点,依托平台、街道,围绕元宇宙、软件信息、电商平台、数字化服务商等领域开展招商,推动5G、智慧物联、虚拟现实、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智能控制、信息安全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应用,培育本土信息服务软件企业;布局数字制造产业集群,积极打造“1+X”数字经济基础硬件产业集群:“1”是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X”是围绕智能终端设备、关键材料及装备、光学元器件、柔性电子等基础硬件产业,培育若干未来和“新星”产业集群。
(2)积极构筑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完善“2+X+Y”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即以“2”个产业平台为依托(医药港小镇、钱塘科学城及14所高校)、“X”个科研院所为基础(中科院医学所、钱塘科创中心等)、“Y”个生物医药企业为支点(嘉因生物、天境生物等)的体系。支持浙大智能创新药研院关于小分子药物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加快已有成果产业化落地。支持中科院医学所升级为中科院一级院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浙大智能创新药研院争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钱塘科创中心争创国家级实验室基地。完善知识产权申请、保护、交易配套设施,做大做强科创企业上市加速器中心、浙江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转化平台。推进“双自联动”试点工作,争取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生物医药“双自联动”先进经验。争创国家高新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推出“创新金融贷”方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3.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新集群,实现重点产业跃变。
(1)狠抓增量补强。根据排摸情况,2023年工业运行“10本账”中,增量7本账预计新增198.41亿元、减量3本账预计减少产值118.57亿元,合计预计新增产值79.84亿元,新增量工业企业产值贡献尚未形成新增长极,导致目前工业经济稳进提质难以持续回升,近几年产值规模无法有爆发式突破。为此,明年应高度重视新增量工业企业贡献,特别是当年招引即落地并投产的“短平快”项目,建议按照增量贡献达到总产值5%比例设定补强目标。
(2)狠抓强链补链。聚焦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等五大产业生态圈,发挥产业主平台优势,加强“链主”企业的招引、培育,大力吸引龙头企业、总部企业,并以此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落户,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重点争创1个国家级集成电路制造与应用创新型产业集群和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制药及医疗器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其中,生物医药方面,加快推进“中国康谷”钱塘核心区建设,做强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重点细分领域;高端装备方面,重点瞄准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加速推动长安福特、吉利、广汽等传统存量整车厂转型,大力招引优质新能源汽车项目落户,全面推进重点零部件领域补链强链。建议明年按照新招引130亿左右产值设定补链强链目标,其中智能物联(半导体)、生物医药、汽车产业链重点补链强链。
(3)狠抓转型升级。围绕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打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收官仗;深化工业综合体建设改革,推进和达智谷、和达芯谷二期等工业综合体项目新开工,预期新增产业空间150万平方米;以和达药谷为主体,争取市级特色园区专项政策扶持资金。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科学修订亩产效益评价规则,引导下沙、江东片区融合发展提升。
4.构建全域创新新生态,实现要素资源聚变。
(1)“星河计划”育企业。深入推进“尖兵领雁计划”重大科技攻关,力争全年累计实施“尖兵领雁”项目达40个以上;制订科技孵化载体三年行动计划,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型产业集群”孵化链条,力争新增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10家,新增在孵企业家数突破450家;建立国高新、小微企业培育库,推进“专精特新”企业、重点“小巨人”等企业梯次培育;深入推进“规上企业国高化、国高企业规上化”,全年力争规上工业企业中国高新企业占比50%以上,全面完成“两清零一提升”。
(2)园区联盟拓助力。打好“三年百园”收官仗,以产业园区发展联盟为纽带,加强政府、园区联盟、园区运营商互动,将园区招引统一到产业集群式发展轨道上,加快打造一批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园。2023年底,争取全区创建园区达到100个,累计培育园区高新技术企业300家、规上企业(制造业、服务业)150家,其中规上软件信息业企业50家。
(3)数字应用强赋能。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供应链重塑、科技自立自强、数智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以生物医药产业大脑、一键找园、一键管园、企服新干线、科创一键贷等重点场景为突破口,加快形成一批改革标志性成果。根据全省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要求,结合区数据公司成立契机,加快生物医药行业数据仓建设,率全省之先探索产业数据价值化改革的可行路径。
5.优化全生命周期服务新机制,实现企业感知质变。
(1)优化科技招商机制。优化完善科技平台项目和科技产业项目的决策机制,建立科技招商分级决策体系,精准掌握科技型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需求,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流向科技型企业,促进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形成科技招商培育合力。
(2)优化项目推进机制。按照清单化、实地化、精细化原则,建立“已签未供”、“已供未开”、“统计在库”和“未统入库”四张清单,逐个项目对接,逐个项目排摸,逐个单位走访,切实解决难点痛点,以最快速度实现项目投产、达产、量产,推动项目尽快形成新产出。
(3)优化企业服务机制。优化企业服务工作制度,建立分类协调、督办考核、定期例会三大机制,特别是构建“平台街道专题会议-企业服务联席会议-区政府常务会”三级问题流转处置模式,进一步压缩企业问题诉求办结时限;深入落实减负降本,及时兑付助企纾困资金,助力经济稳进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