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区司法局2022年下半年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3-01-05 16:23    信息来源:区司法局

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司法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聚焦“四个全域”发展要求,全面推进“法助共富,法护平安”专项行动,推动全区法治建设和司法行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现将今年以来的重点工作和明年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2022年重点工作总结

(一)高站位统筹推进依法治区工作

1.全面谋划法治建设工作。组织召开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2022年法治钱塘建设重点工作清单》、《钱塘区公职律师全覆盖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出台《法治钱塘建设规划(2021-2025年)》。研究制定法治钱塘考核负面清单,进一步完善法治考核体系。

2.高质量推进钱塘新区条例立法。成立钱塘新区条例立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立法计划表,细化任务,经过实地走访等环节,先后修改20余次。目前,已完成《杭州钱塘新区条例(草案)》,通过区政府常务会议后提交市司法局。草案对理顺体制机制,充分赋权赋能,产业政策鼓励先行先试等进行了规定,将重点解决人员力量不足等瓶颈问题,为下步释放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律支撑。

3.推进街道法治化改革试点工作。起草《全面推进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工作任务清单》,全面部署2022至2025年法治化改革各项目标任务,统筹推进街道法治建设工作。配合上级对白杨街道法治化改革试点情况进行调研,出具评估意见督促整改。

4.推进法治助企工程。参与拜耳、吉利等重点招商项目谈判,出具法律意见书74件次,提供日常法律咨询305余件次,全面防控法律风险,保障项目落地。组织开展市场主体法律体检,全年提供法律咨询2519次,帮扶企业276次。

(二)高标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

1.积极推进行政决策规范化建设。制定《杭州市钱塘区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完成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编制,公布年度决策事项4件,落实24个部门、街道重大行政决策事项标准。参加产业联席会议等30余次,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方向等提出法律对策和建议。

2.加强规范性文件和行政合同管理。制定《钱塘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规范审查流程,全年共审查规范性文件32件。对近两年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其中继续有效23件。制定《钱塘区行政机关合同制定及合法性审查工作指引》等,构建多重闭环审查框架,全年共审查合同协议211件。

3.创新开展街道法治建设合规性年检。率先在下沙街道、临江街道试点开展法治建设合规性年检,制定《法治街道建设事项目录指引》以及年检内容清单模板,由第三方机构对重点工作合法合规性进行阶段评价,形成审查-及时纠错-持续提升的良性循环,全面提升街道法治化水平。

4.开展专项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先后开展涉亚运专项案卷监督,行政执法“典型差案”“示范优案”案卷评查活动,随机抽取37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案卷,发现材料不齐全等问题24个,均已落实整改。组织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助推“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截至目前,全区执法证1058人,持证率87.8%。

(三)多举措推进“两高一低”专项整治

1.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复议行政应诉职责。制定《关于健全完善府院联席会议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钱塘区滥诉联合甄别机制的意见》等,健全行政争议化解等机制。出台《钱塘区人民政府行政复议员任命办法》,任命7名行政复议员,推进专业化行政复议员队伍建设。

2.深化诉源治理,聚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探索“双轨制”方案,专题研究近三年征收领域败诉案件,规范实施搬迁,避免因违法征迁产生新的败诉。纵深推进“府院联动”机制,组织开展高风险败诉案件研讨会等,成功化解5起行政争议。全区共化解行政诉讼案件23件,调撤率39.7%。

(四)精细化推进法治宣传教育

1.出台“八五”普法规划。出台《杭州市钱塘区第八个法治宣传教育五年规划(2021-2025年)》,明确法治宣传教育目标和举措。发挥高校普法资源集聚优势,成立“八五”普法讲师团,建立双向选择机制,推动普法进村入企。全年普法讲师团累计开展各类宣传277场次。

2.落实普法责任制。制定《关于建立杭州市钱塘区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制度的意见》,细化全区57家单位的普法责任清单。举办普法责任制专题培训班,强化“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理念,积极营造大普法格局。

3.推进“高校普法联盟”建设。推进“高校普法联盟”建设,引导驻区高校与区内街道普法结对,打通高校普法联盟与九大产业平台普法合作通道。推进“法助共富、法护平安”百村千企精准法律服务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已开展法律服务进村社487场、进文化礼堂245场、进企业79场。

4.深入推进民主法治社创建。结合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村及未来村社建设,统筹推进民主法治村社建设,深入推动“四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今年申报国家级“民主法治村社”1个、省级“民主法治村社”8个。

(五)全方位优化公共法律服务

1.打造优质队伍阵地,法律援助壮大新动能。择优招募法律援助律师95名,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法》进村社宣传活动14次。全年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520件,办理法律帮助575件。

2.全面推进律师队伍优质化建设。加强律所党建,新成立2家独立党支部,各律所党支部开展红色基地党建活动74次。结合“双随机”检查要求,完成13家律所、204名律师资质年审工作。主动对接产业平台,组建6个专业服务团队,建立法律服务网格121个,实现市场主体法律顾问全覆盖。

3.健全基层人民调解体系。创新开展“一街一品”培树工程,培育“河解会”等7个特色调解品牌。打造司法行政基层“五位一体”工作平台,在村社试点推广“钱潮工作室”,目前全区覆盖率达85%。加强监地协作,先后与省乔司监狱等签订合作协议,成立调解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区各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3201起。

(六)多维度完善特殊人群管理体系

1.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水平。重点推进1500平方的部级智慧矫正中心建设。开展社区矫正系统执法规范化提升年等活动,排查出18类重点人员45人次,问题隐患5个。截至目前,我区在册矫正对象245人。

2.严格刑满释放人员管理。开展刑释人员集中摸底排查和教育谈话,落实重点人员“必接必送”措施,建立刑释人员信息核查机制。推进“安帮码”运用,赋能数字安帮。截至目前,我区刑满释放人员共380人。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区司法局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总导向,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立足新蓝图、聚焦新需求、瞄准新目标,积极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推进“四个全域”,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一流新区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一)立足新蓝图,谱写法治建设新篇章

1.筑牢法治建设根基。对照《法治钱塘建设规划(2021-2025年)》要求,加强责任分解和督查巡查。加强法治考核,对标二十大对法治建设的新要求,细化量化关键性考核指标,推动法治钱塘系统重塑。全面落实法治建设责任制,加大领导干部依法履职监督力度。组织开展行政执法“公述民评”和执法评议活动,推进法治建设政务信息公开。全面推进街道法治化建设,加强法治力量保障,夯实基层法治建设根基。

2.提升法治政府建设水平。《钱塘新区条例》立法通过之后,统筹推进宣传培训,推动各单位吃透用好政策。推进街道法治建设合规性年检,扩大试点范围,以点带面,形成一批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部门规范,通过制定操作指引、制度规范等,逐步规范和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政府法律顾问作用,做好区政府重大协议等法律审查。

3.持续提升复议应诉实效。不断强化对执法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季度联席通报会、典型案例汇编等,提高专业能力。强化与三级法院的沟通,针对高风险执法领域、高频执法事项,规范操作流程。坚持调解先行,积极探索和应用各类调解方法,完善行政复议与应诉相关制度,实现行政案件办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二)聚焦新需求,描绘公共法律服务新图景

1.聚焦产业发展,创新服务模式。围绕重大改革、重大项目,主动靠前服务,整合律师等公共法律资源,做好法治引领保障作用。推进法律服务进平台,丰富服务载体,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菜单式”法律服务,定期为提供企业法治体检等。结合助企员活动,针对企业在劳资纠纷等方面的法律需求,协调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法律服务。

2.聚焦普法宣传,提升法治获得感。全面推进“八五”普法规划,完善覆盖三级及重点普法对象的普法网络,充分发挥高校普法资源集聚优势,打造特色普法品牌。全面落实普法责任清单,探索建立部门“一把手”常态化述法机制化。加大对沿江法治文化带等可行性研究,打造主题鲜明的法治文化阵地。深入开展全国、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工作。创新打造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融媒体普法平台,促进钱塘普法会客厅实体化运转。深化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专项行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聚焦民生需求,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加强律师行业党建,引导律师参与公益法律活动。加强律所、法律服务所管理。探索实施律师行业扶持政策,着力打造品牌化律所。充分发挥法律援助站点作用,开展《法律援助法》进村入户宣传。拓展法律援助服务范围,规范工作流程及服务机制,推动律师、法律援助等向基层一线倾斜。

(三)瞄准新目标,完善社会治理新机制

1.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机制。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力度,压实街道、村社两级主体责任,优化基层矛调资源,确保90%以上的矛盾化解在基层。制定《钱塘区人民调解经费管理使用办法》,提高补贴标准,拓展“以奖代补”补贴范围,将行业调解纳入补贴范围,建立动态增长机制。召开“一街一品”人民调解品牌发布会,做大做强“河解会”等调解品牌。

2.健全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机制。深化“智慧矫正中心”建设,根据考核要求,完善信息化建设等,确保通过司法部考核验收。加强矫正对象日常监管,落实“精细管理、精准矫治、精心帮扶”要求,通过“智汇矫”等平台,掌握矫正对象动态。全面梳理风险隐患,加强重点人员管控,做好亚运会等重大节点的安保维稳工作,严防再犯罪案件发生。

3.拓宽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路径。根据上级要求,通过“沉睡事项”梳理,推动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拓展立法民意征集渠道,常态化开展立法民意征集,不断丰富群众参与立法渠道。加强个人调解工作室培育,鼓励乡贤等群体参与人民调解,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委员会等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矛盾调解、普法宣传等,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