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酱鸭 送春联 打年糕 钱塘人欢喜迎春节
发布日期:2023-01-12 10:17 信息来源:钱塘新区报
原标题:晒酱鸭 送春联 打年糕
钱塘人迎接春节“仪式感”很足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越是临近春节,连空气中似乎也弥漫着过年的味道。有停留在春联上的翰墨之香,浓重转化为对来年的祈盼之“福”;有在阳光下流转的酱味之香,饱含母亲对全家团圆的守护之心;有五谷丰登后的年糕之香,寄托钱塘人对传统习俗的坚持……所有的味道融合在一起,组成了钱塘人浓浓的迎接春节的“仪式感”。
天气晴朗 家家户户晒肉忙
天气晴朗,许多家庭趁着大太阳把为过年准备的酱鸭、腌鱼等都拿出来晾晒,力求让这些肉制品在阳光的作用下蜕变出更诱人的美味。
阳光下一排排酱鸭、香肠、鱼干用钩子吊住,整齐悬挂着,很是诱人,恍惚之间像是误入了由酱香包裹的小屋子。
家住义蓬街道江盛社区的居民罗雅姑,传承着酱货腌制传统手艺。罗阿姨说,做酱货之前,先要调制一大脸盆的酱油(一定要是生酱油),再放入八角、茴香、味精等进行调味,然后把洗净备好的鸭子、猪肉、蹄髈等食物,放进脸盆里进行腌制,腌制完成后拿出来晾着,“一郞杆”的酱货全靠太阳和风把它们晒干,晒到油快滴下来,就入了味。
河庄街道向公村孟立荣家的院子里飘出的酱货味,让闻到的路人不禁感慨年味已浓。
作为厨师的孟立荣,做起酱鸭也是轻车熟路,他做的酱鸭很受顾客的喜欢,很多人会专程为了吃上这一口“酱香”而赶来。每年10月份,孟立荣就开始忙碌起来,“做酱货最重要的是材料,鸭子、猪肉、鱼肉好不好是关键。”孟立荣说。为了找到优质的酱货材料,孟立荣每一年都要去很多地方。11月份左右,孟立荣准备好酱料,正式开始腌制酱货。每年他会腌制近3000只酱鸭,这些酱鸭一部分分给亲朋好友,另一部分则是一些老顾客早早预定好的。
孟立荣精选老麻鸭,做出来的酱鸭更加香味浓厚,口感也更加劲道。洗净、晾干的鸭子,浸泡在一个装满秘制酱料的箱子里,在浸泡的过程中,时不时给鸭子翻个身,让酱料更好地渗透进去。浸够差不多30个小时,再晾晒10天左右,等待酱汁全部吸收,鸭皮呈现出酱褐色即成。
有酱货,才有年味。每个冬天,最不能缺的就是一件黝黑发亮的酱货。除了像孟立荣一样大量做酱货的,在我区还有很多家庭依旧保持着做酱货的传统,天一晴,家家户户都在晒酱香肠、酱肉、酱鱼干,远远就能闻到这熟悉的酱香味。
喜气盈盈 街道协会送福忙
“您帮我写一个大大的福字吧,我想拿回家贴在我家大门上”,旧岁已展千重锦,新年再进百尺竿,1月6日上午,在河庄街道广场上,河庄街道总工会联合街道文化广播站、钱塘区美术家协会举办“大展鸿‘兔’迎亚运 新春纳福送春联”活动,为居民送上新春的第一波祝福。
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到处散发着浓郁的墨香,很多市民闻讯赶来,“点单”写春联。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朱立锋、胡迪峰以及河庄街道书法爱好者蒋关松三位老师兴致勃勃,在现场挥毫泼墨,各显身手,行草楷隶篆风格各异,笔力雄健,一副副散发着清新墨香的大红春联展现在大家的眼前。
“蒋大伯,我家开水果店的,想请您帮忙写一副春联贴店门口。”家住河庄街道的居民唐女士告诉蒋关松。蒋关松思量片刻,认真地为她写了一副,拿着写有“朝进金银晚进宝,日添福禄月添财”的春联,唐女士高兴地拍照留影,“新一年,图一个好彩头。”此次,也是蒋关松参加街道送春联活动的第四年,热爱书法的他除了自己会踊跃参与,还带动了身边书法家协会的朋友一起积极参与到送春联活动中。“参加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能把我们的祝福送给大家,一起感受美好的新春佳节。”蒋关松告诉记者。
“用毛笔字亲手写出来的春联,才是我们过年专属的仪式感,现在能找到手写的春联很不容易了。今天让书法老师帮我写了一副,准备带回老家让父母过年贴上。”王先生站在桌前,看着朱立锋老师书写着自己“点单”的春联,很是高兴。
据记者了解,接下来,各街道将联合区书法家协会会员以及民间书法爱好者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春联送“福”字活动,为钱塘增添浓浓的喜庆“年味”。
热火朝天 年糕作坊生产忙
年糕是不少沙地人家中的必备年货。年糕与“年高”谐音,有“吃年糕,年年高”的说法。打年糕不仅寄予了人们对于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而且还带有对老人“年高长寿”的祝愿,以及对小孩“年年长高”的期待。
“我们小时候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打年糕,那场面真的很热闹。”近日,记者来到义蓬街道仓北村年糕作坊,80多岁的制作师傅高张裕笑着对记者说,这几天是最忙的时候。
作为村里的坐地户,高张裕早在十四五岁时便开始跟随家中的长辈打年糕。在他的记忆中,每年腊月打年糕,村里都是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他告诉记者,打年糕很讲究仪式感。要先抬出在墙角闲置了一整年的石臼,再用河水仔细清洗。等到放置好石臼,轮到体格健壮的男丁们上场,他们抡起重达四五十斤的石榔头用力地击打着石臼里的馅料,一边搭手的人会在石榔头往上抡的瞬间将年糕翻个面。为了便于掌握节奏,“嘿~哟~嘿~哟~”的拍子在抡榔头的男子口中发出,号子声传达着过年的喜庆。作为手艺人的加粉师傅则会从家里拿来长凳,铺上门板做切年糕用的操作台。打好的年糕会被置入热气腾腾的蒸桶,炉膛内的灶火越烧越旺,糯米特有的清甜香气随之弥漫开来。
据高张裕的儿子高金万介绍,如今随着自家年糕作坊添置了生产机器,制作工艺也从原先的粗放型转为精细化,浸米、磨粉、蒸粉、打糕、切糕,每一步都很有讲究。“这段时间忙得吃饭时间都没有。”高万金说,“我一天机器开12个小时,起码做300多公斤年糕。”
高金万告诉记者,他家的作坊一直坚持制作传统的糯米年糕和高粱年糕。“除了本村附近的人来买,还有很多从滨江、余杭等地慕名而来的主顾,为的就是要尝尝我们高家作坊生产出来的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