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钱塘区文保单位和文保点 |
序号 | 城区 | 不可移动文物名称 | 地址 | 建筑年代 | 保护级别 | 所有权 | 责任人 | 是否对外开放 | 问题投诉电话 | 不可移动文物及周边环境介绍 |
1 | 钱塘区 | 蜀山遗址 | 钱塘区左十四线与123县道交叉口附近 | 商周时期 | 市文保单位 | 集体 | 童建中 | 是 | 0571-82175538 | 蜀山遗址坐落在河庄镇蜀南村蜀山,1956年发现,经考古发掘,出土青铜矛、纺轮、稻谷灰化石、鹿角等100多件,陶片10余筐。第一、二层为距今2300年至2700年间的商周时期的印纹陶堆积层,第三层属良渚文化堆积层。1987年又出土玉璧、玉琮、石钺等7件文物,均属良渚文化典型器物。蜀山原是钱塘江边一座小山,历史上钱塘江几度改道。蜀山忽南忽北,变化不定。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堆积层,起着浙江古文化南北交流融合的作用。蜀山遗址是我省现存一处高祭台类型文化遗址,别看其海拔只44米,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话 |
2 | 钱塘区 | 杭州海塘 | 钱塘区下沙街道五一路666号乔司监狱内 | 明清时期 | 省文保单位 | 国家 | 郭俊浩 | 否 | 0571-87912546 | 杭州海塘在乔司监狱境内总长度约900米,其中地上部分约600米,地下部分约300米。监狱自1950年成立以来,始终对海塘进行妥善保护。杭州海塘起自西湖区转塘镇狮子口村,向北贯穿杭城东部,至余杭区乔莫公路东三村止,全长38公里,为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修筑而成,用来阻止海潮对杭州的冲击。海塘主要为鱼鳞大石塘,采用大石料横纵交错砌置,每石交接处以槽榫嵌合,合缝处用油灰密封,再加上铁锭,使所有石块联成整体。塘身之内,加筑土塘,形成前后两道防线。塘基根脚密排梅花椿3路,用三合土夯实。部分地段为土塘、草塘。杭州海塘规模宏伟,是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对古河工建筑技术和钱塘江地质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3 | 钱塘区 | 创业1号闸 | 钱塘区6号大街与11号大街交叉口 | 70年代 | 市文保单位 | 国家 | 吕兆烈 | 是 | 15988817580 | 原为钱塘江北岸江滩,自东汉起已筑防海大塘,然自宋至清,钱塘江江道北移,北坍南涨。为保岸护塘,1953年至1980年,乔司农场和杭县、余杭县先后两次大围垦,筑围堤72.1千米,围滩涂102645亩。其1962年间,浙江省公安厅江涂围垦总队筑3号大堤,南自下沙胜利闸门外l450米处,北至海宁杨家村,南北贯穿开发区中部,堤长19.65千米,时为重要防洪堤。后因需排涝,1977年5月,3号大堤上新建创业1号闸。此为沉井基础节制闸,时投资103094.81元,投工33488工,乔司指挥所袁根泉同志为闸题字“创业”。创业1号闸净孔径3米,反拱式钢筋砼底板,底板标高3.8米,可通50吨位以下船只。涝水经创业1号闸排入3号大堤护塘河内,经四格排灌站入钱塘江。然随开发区城市化进程推进,3号大堤和创业1号闸的防洪排涝功能逐渐消退,只创业1号闸作为下沙围垦历史建筑予以保留。筑堤建闸,垦荒排涝,此乃国家之功,人民之力,造福后代,伟业千秋。略陈梗概,以记其事。 |
4 | 钱塘区 | 新湾抢险闸 | 钱塘区左十四线与新四路交叉口 | 70年代 | 市文保点 | 国家 | 王乐燕 | 是 | 13777431673 | 新湾抢险闸,位于萧山区新湾镇建华村东北部,与三新新龙村交界,横跨辣椒湾,建于南沙大堤上。闸门为单孔钢筋砼梁板式,孔径3.7米,闸底高程为3.5米。闸左右两侧分别阴刻有“伟大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闸额阴刻有“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闸背面亦对称刻之。新湾抢险闸建造于1969年,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至1979年在南沙大堤建造的26座节制闸之一。该闸随着沿江围涂事业的发展,功能已经废弃不用,但它对研究萧山水利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纪念和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