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未来乡村专项赛系列报道2
——去钱塘乡村 | 有心入田园,有幸知田源

发布日期:2022-10-25 09:28    信息来源:钱塘新区

“田”是陆地拓展的重要形式,得益于杭州市钱塘区围中村民历经艰苦的拦沙造田,泥沙数十年的淤积、熟化,围中拥有了广袤而肥沃的田地,这一亩亩良田体现了当地村民的聪明才智和奋力拼搏的围垦精神。江畔田园的起源,蕴含着围中村乡村特色,浙江科技学院团队有心入田园,深切感受来自自然与先辈的力量。

谈起杭州钱塘江,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清丽柔婉的烟柳画桥。可围中的水系“横平竖直”,总让人觉得多了一份坚韧之感。钱塘区大部分区域为围垦区,现在的陆地是受钱塘江潮流作用、台风影响而引起的江道变迁、滩涂涨坍和围垦筑堤而逐步形成。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受到滩涂淤涨的自然条件和粮食供应不足的双重因素影响,大规模、有组织的人工围垦在萧山陆续开展。围中村地处60年代第一期围垦三万六千亩垦区中心,故名围中。而后又有多个公社村民迁居于此,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人工围垦时期书写了“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

盛夏,小组成员于中午到达围中村展开调研工作。村口、村委整洁而开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村中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周边多设置党建宣传窗口,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这是清代文士吴锡麒描写的钱塘江午潮。

据当地村民陈师傅回忆:当年钱塘江潮水一来,江水会把田地都淹掉。有时候半夜醒来,会发现潮水已经漫过来了,谁都不知道下一次江水什么时候来。这样的环境,连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更别提开垦耕种。后面萧山开始了围垦,要把潮水拦下来,圈起来,把滩涂变成田。征用民船运石头,算工分。看着江对岸几万人热火朝天地喊着口号向潮水夺地、向海涂要地。那是整个杭州湾地区第一次大规模的围垦战役,一共围起来了2万多亩地。2万多亩地能养活多少人啊!当时喊口号都是人定胜天。什么是人定胜天?几万人靠自己的力量战胜钱塘江,跟江河抢土地,就是人定胜天。

潮越大,鱼越肥。运气好,拖上来就是几十斤的江鱼,还能捞到螃蟹和“鳗团”。“鳗团”就是十几条鳗鱼缠在一起变成一个球,是上等的美味。可不是所有人都能抓潮头鱼,不仅要胆子大、水性好,还要熟悉潮水的规律,没经验的人下去,一不留神就会被潮水吞没。与村民深入访谈后,成员们脑海里想象着万民共同围垦的画面,被先辈们不畏艰险深深地感动和鼓舞着。

而如今在围中村不必冒险与浪搏斗,村中河道、设施修筑完备,钓鱼成了居民们休闲的方式之一,村委旁的河道旁便有三两的钓鱼人,问其所获,“晚饭有鱼吃”。

感于先辈的围垦精神,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团队将场地南岸作为围垦展示空间,打造围垦文化科普园,提取围垦形成阶段性的元素,按围中村地块形成的时间顺序自西往东依次设置:鱼影旱溪、立桨园、鹤歇岸、草涉音乐喷泉广场、稻立景观廊道、阡陌广场,讲述钱塘江畔围中村田起源的故事,让人们在记忆中重拾围垦精神。

场地北岸以服务村民为主。结合周边环境和村民诉求,设置党建宣传、邻里交流、运动康养、儿童活动、科普服务等场地以丰富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人们在面向未来中继承前人精神,勇立潮头、不断前行,在新时代中重塑围垦精神。

“我们‘ 有心入田园,有幸知田源’,在脚步丈量,深谈共情之后,深切地感受到“奔竞不息”的围垦精神,我们想要将文化变成力量,承先辈精神,建未来围中。”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