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版入口
退出老年版

古诗文教研:传承优秀诗文 增加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21-12-03 18:45    信息来源:钱塘发布

11月17日下午,观澜小学和景苑小学的语文教师团队在钱塘区观澜小学,围绕“研·说·观·评·改”的教研新模式,开展了一场以诗歌教学为主题的研训活动。

“‘研’指的是教师们一起研究、探讨怎么去上好一节课;教师们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说’课环节;‘观’课不只是要求教师现场听课,更重要的是角色代入,比如立足于学生或教师的角色去听这堂课;‘评’是指在观课之后,观课教师从多个维度评价这堂课上的怎么样;‘改’旨在鼓励教师‘挑疵’,思考如何改进所‘观’的这堂课。”钱塘区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汤瑾分享“研说观评改”的内涵。

第一节课由观澜小学方敏老师执教组诗《出塞》《凉州词》。她抓住“秦—汉—唐”的时间轴,补白历史资料,引导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接着抛出“李广何在”和“战争爆发,去不去?”的问题,在讨论中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她带领孩子们以诗为歌,反复诵读,层层递进。诗歌背后的家国情怀尽从这声声诵读中显现出来。“通过现场的辩论,‘琵琶声响起,要不要上战场杀敌?’不断地给孩子设置障碍,‘你受伤了你要不要去?’‘你家里有老母亲等你,你要不要去?’通过思辨,孩子们自己会对诗有更深刻的认识。”方敏老师继续分享道,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朗读课外边塞诗句,让孩子们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有更深入的认识,情感达到高潮时,课程结束,给孩子留下一种“回荡在心间”的震撼效果。

第二节课由景苑小学的杜双燕老师执教古诗《夏日绝句》。诗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两句抒发了诗人李清照的悲愤与豪情。杜老师课上带领学生“三思”。第一层“思”,是引导学生领悟诗人来到江边,触景生情,思念项羽的表层意思;第二层“思”,是思辨,通过项羽过江或者不过江的选择,让孩子体会到,“不过江”是一种气节,“过江”可能就是一种苟且偷生的行为,感佩英雄气节;第三层“思”,更深入地结合了时代背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原来,李清照思项羽是因为她人生境遇的改变,继而学生可以与诗人共情,读懂她的悲愤、对统治者的讽刺和英雄气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欣赏完精彩的诗意教学案例后,现场“观”课后的老师,进行了“改课”和“评课”,把自己的所思、所获注入教研活动中,共同打造更“共情”“增思”的诗意课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