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钱塘发展献策 为美好家园建言——“我们都是钱塘人”圆桌会大讨论系列报道之九
发布日期:2021-10-29 10:07 信息来源:钱塘新区报
钱塘自古繁华,年轻的钱塘区也魅力十足。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钱塘,扎根钱塘,为一座美好的”现代星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只有”我们都是钱塘人“,才能人心齐泰山移——如何讲好钱塘故事、传递钱塘好声音、打造钱塘留住人用好人的金字招牌,进而凝聚起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在钱塘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新闻宣传工作如何助力?思想文化工作如何赋能?媒体的触角应该在哪里?城市的格局体现在哪里?本期圆桌会,他们很有“发言权”。
杭州日报记者 史俊杰
自2019年从深圳来到钱塘区,在这3年的时间里,我看见钱塘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钱塘人,在采访的过程中,也见到了各种各样的钱塘人,见证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许多事。
便民措施深入人心,基层干部不怕苦累。在新湾老年食堂开业之际,我曾跟随共裕村的一名社工,走遍村社为老人送午餐。新湾街道老年食堂是中央厨房模式,由食堂统一烧好饭菜,交由每个村社的工作人员前来取餐。钱塘区的村社最大的特点就是占地区域广,共裕村80岁以上的老人共有30多位,社工每天都要跑遍30户人家,着实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但是他根据以往走访老人时的经验,规划出了一条最节省时间的路线,按照这条路线,把这30位老人的家“串起来”,倒不必走“回头路”了。
除了便民措施越加完善,钱塘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也给电商运营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契机。我曾在综保区的采访中了解到,很多企业都会将自己的产品委托给各类电商代运营,由他们进行销售推广。钱塘区就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幕后推手,他们仿佛永远都在线上回应着消费者的需求,即便是凌晨给客服发信息,也常常是“秒回”。每到“618”“双11”这些日子,他们更是格外地忙碌。
钱塘区的快速发展让大家的出行更便利了,这也源于钱塘人的不断建设。兢兢业业的守好自己的工作岗位是钱塘人骨子里的东西。围垦文化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也融入到了每一位来到钱塘的钱塘人。
杭报集团钱塘新区传媒中心编委、“钱唐平”系列评论主笔 赵邱峰
在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厅门口正巧看到一件事:一名操着外地口音的妇女想来接种新冠疫苗,但因为使用的不是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而被拦在门外。工作人员劝说她离开,却没告知怎么去解决这个事情,或者想办法通过其他渠道现场帮助她完成相关认证,该妇女最后只能失望离去。院方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的做法固然不错,但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却是体现了我们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近年来,不少学者、社会工作者都在研究弥合“数字鸿沟”的办法,使诸如老年人、经济困难家庭等特殊的群体在互联网时代不至于落伍和被边缘化,不少城市也在想尽办法能够照顾好这个特殊群体,譬如苏州针对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推出了“苏城码”实体卡,可以就近在社区办理。我们钱塘区内“新钱塘人”很多,不少“新钱塘人”的父母也搬到这儿帮忙带小孩,成为新闻报道中的“老漂族”——这个群体人士大多上了年纪,人生地不熟也没有“本地朋友圈”,如果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可能真的会被数字时代所边缘化。我们推动“我们都是钱塘人”事业,让优秀的人才能来到钱塘扎根钱塘奉献钱塘,也要多把目光放在那些最普通的外来人口身上,他们也是钱塘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我们”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帮外来人口解决的,不仅仅是吃住行等基本问题,还有诸如“健康码”等“关键小事”,毕竟,这是我们城市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进步的体现。
本土作家 钱金利
以前,我说我是围垦人,是沙地人,现在,我说我是钱塘人。作为土生土长的钱塘人,我对钱塘,有深厚的感情。所以我说,钱塘,是我们的钱塘,是一百余万人的钱塘。钱塘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去开拓,去创造。
我希望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一起创造三个钱塘。
一是创造一个更有文艺范的钱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心已经从物质生活更多地转向精神需求,我们需要花更多力气,深入挖掘钱塘文化根脉,创作更多富有钱塘特色的文艺作品,组织更多钱塘味道的文化活动,建设更多钱塘气息的公共文化阵地,传播好传承好我们的涌潮文化、围垦文化、移民文化、创业文化等等,以文化艺术为载体,留住这个城市的根与魂,也为钱塘人留住记忆与乡愁。
二是创造一个更有人情味的钱塘。我们需要体现一个城市的人文关怀,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融入更多人文气息,规划打造更多休憩、交流、活动的公共空间,建筑、景观绿化等设计要让市民能够参与其中,对老人、小孩、外人人员、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在设施、配套、活动上给予针对性的关怀,让城市空间、公共配套成为传递温情、体味人情、体现城市温度的有效载体,使这个城市处处洋溢出浓浓的人情味。
三是创造一个更有现代感的钱塘。我们需要把现代科技与城市建设有机地融合起来,把绿色生态与高楼大厦有机结合起来,把美丽田园与现代城市有机结合起来,我理想中的钱塘,不是满城的高楼大厦,而是更多地融入现代理念、数智科技,在城市管理、现代交通、综合治理、生活配套中,处处体现数智的便利,既有高颜值,更有好服务,让生态、田园、城市、人类和谐相处,各美其美。
我对钱塘的未来满怀期待,也充满信心。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刘茂华
来下沙高教园区教书育人已经12年了,时光流逝,城市在不断发生变化,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但变化最大的还是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独有的情感。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下沙仿佛就是杭州“边缘区”的概念。对于工作在高教园区的很大一部分教师以及本地居民来说,“沙民”是自我调侃的一种称谓,但相比杭州主城区较为现代和前卫的生活方式,下沙的市井烟火实际上别有一番风味——年轻、激情、活力。因为拥有14所高校,有经济开发区的头衔,还有鳞次栉比的各种住宅新区,这里显得比杭州其他区域更加包容和开放。
钱塘自古繁华,跨江发展的钱塘新区、新钱塘区,更有传统意蕴的新区名称,从符号的表面契合了下沙和大江对岸的人文气质,更容易让这里的人——尤其是下沙这片土地上青年人表征式地融入钱塘区,心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融入整个大杭州。
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有一种特殊的召唤力,文化阶层、白领阶层较多,实际上还是一个青年人和知识分子的家园——共享、包容和开放,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了人文气息的区域,跟随着杭州重新划区进入钱塘区发展的时代,迎来了真正融合杭州发展的新时代,“我们都是钱塘人”,关键就是要营造共享、包容、开放的城市格局,让所有“沙民”带着“钱塘人”这一新的身份进入钱塘区发展的新时代,这样才能更好凝聚人心、创业钱塘。
区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正职负责人 糜利萍
推动“我们都是钱塘人”事业,氛围营造非常重要。这几个月来,区级新闻单位记者走基层、入村社、访企业,写出了不少“我们都是钱塘人”系列的精彩稿件,不少报道还被上级媒体选用,通过讲好“钱塘故事”的方式,营造了氛围,凝聚了人心,助推了工作。我们要把握好苗头,借这个契机进一步推动“走转改”,通过发掘每一位钱塘人身上的闪光点,请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说出对钱塘未来发展的期盼,描绘他们心目中“现代星城”的样子,通过融媒体报道的多样手段,准确地传递民情民意,及时解决好市民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只有我们搭建起让群众爱看想看乐意看,并且始终信任的融媒体平台,通过及时权威的信息、灵活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成为钱塘人的朋友、成为钱塘人的精神家园,才能讲好钱塘故事,传递钱塘好声音,也能让更多的钱塘人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建言献策、助力发展中来,让“钱塘就是我家,时刻关心钱塘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并真诚地向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等身边人传递“我们都是钱塘人”的理念,才能让全体钱塘人团结一心、携手共创、筑梦圆梦的氛围愈加浓烈。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运营大学生 徐意
我是徐意,来自浙江台州,浙江财经大学的一名大三学生。2019年9月份通过了学校财政税务学院团委新闻部的招新,负责“浙财财税鸣笛人”公众号部分内容的采写、拍摄、排版和编辑。最令我难忘的是大一刚跑活动、做推送的经历,一般活动结束后需要及时完成推送,当天的内容需要当天做好发布,那时候我们一群人会在一楼学术报告厅一起工作。这两年的经历中也有很多非常难忘的悉心完成的作品,记得有一篇《日影飞去,我的纸笺已结成满风的白帆》,这篇推送内容有点儿像毕业生的签名墙,当时准备了很久,提前把通知发到各个毕业班,让他们班级的同学自己手写一些留言,再用OCR扫描、识别出来,用PS加工,结合一些图片完稿。刚开始来这边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适应过程,尤其事情比较多的时候,但也收获了学长、学姐的帮助,适应过来后大学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平时有空的话偶尔会带上小音箱和室友去钱塘江边拉歌,整个部门的成员都有空闲的时候,也会整个部门一起小聚。通过这两年在钱塘区学习、生活的经历,自己也慢慢融入了这边的环境,挺喜欢的,目前有考杭州公务员的想法,我想留这儿,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出一把自己的力,父母也支持我。接下来希望钱塘区会搭建更多的青年人聚在一起交流观点、表达思想的平台,一方面,青年朋友在学术上可以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大家也可以自由开心地沟通想法。(徐红燕 陈婕 竹滢艳 张雪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