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发布日期:2019-02-13 14:14 信息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一、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萧山区委区政府及各部门、镇街的关心帮助下,在区人大、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大江东抢抓“大湾区”建设和“拥江发展”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六大行动”,埋头苦干,克难攻坚,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较为平稳,呈现“发展后劲在积蓄、运行机制在健全、基础工作在强化、干部精气神在上升”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4亿元,增长3.5%,其中农业增加值12.9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22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39亿元,分别增长1.5%、2.6%和9.5%;规上工业销售产值1200亿元,增长4.8%;固定资产投资210.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亿元,增长10%;货物出口总额83.5亿元,与上年持平;财政总收入80.4亿元,下降8%,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3亿元,增长2%。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项目,重创新,发展后劲稳步提升。招大引强增强动力。全年完成实到外资6.56亿美元、浙商回归54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个,合计总投资606亿元,其中3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9个。省市县长“152”工程项目5个,包括总投资200亿元的高性能动力电池及模组、10亿美元的中芯晶圆大尺寸半导体硅片、11亿美元的林肯整车、30亿元的吉利新增年产10万辆新能源整车二期和30亿元的东南网架新型装配式绿色建筑基地项目。项目推进持续发力。开展企业服务月、重点项目攻坚行动和“走亲连心”活动,广汽乘用车量产首年产销超10万辆,浙大航空制造高端装备研究中心(艾美依航空)、恒逸高新三期、华东医药一期等重大项目陆续投产见效,林肯整车等16个项目开建。转型提升深挖潜力。积极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完成工业机器人应用524台,实施工厂物联网项目9个,企业“上云”443家。深化亩均论英雄结果应用,严把项目准入,破解临江片区优势传统产业存量工业用地技改项目准入难题,吉华化工染料绿色关键共性工艺创新集成等4个技改项目通过准入评审。加快推进吉利年产10万辆AMA轻量化车身、华东医药二期等59个省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关停取缔“四无”企业390家。创新驱动激发活力。出台《加快创新驱动推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市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6家、省级研发中心5家、市级研发中心13家,加快推进智慧谷、智造谷、科创谷等科创平台建设,启动中科院STS杭州中心建设。专利申请1100件,增长37.5%;专利授权700件,增长16.1%。新注册成立企业2002家,增长40.2%,其中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家。培育“浙江制造”企业20家,推动4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发布,1项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通过。推进主导产业人才“集英计划”、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雄鹰计划”,欧洲华人微电子中国论坛永久会址成功落户。新增杭州市E类以上人才31人,实现同比翻番。积极推动企业上市,8家企业纳入集聚区重点上市培育库。
(二)抓谋划,重建设,城市形态初步展现。坚持规划引领。围绕改革开放大平台打造,加强重点规划的谋划和编制,分区规划通过市政府规划审查,战略规划基本完成,江东新区规划、产业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完成送审稿。抓好城乡一体化安置房布点、教育设施布局等专项规划的落地,编制完成中心区等10 个单元控制性详规。持续推进江东高铁客运枢纽、杭绍甬高速复线、机场东进、杭州中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方案优化。加快交通建设。地铁7号线、8号线大江东段全面开工,艮山东路过江隧道开工建设。江东三路、江东五路、临鸿东路完工。建成地下综合管廊7公里。完善城市功能。杭高启成学校、杭高大江东分校主体结顶,红黄蓝幼儿园通过竣工验收。与杭师大、杭州国际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大江东医院合作办医水平进一步提升。宝龙城市广场、龙湖天街加快建设。110千伏勤业变、110千伏向前变投运,220千伏新围变开工。强化要素保障。报批土地农转用24宗3552亩,筹措规划指标2556亩、计划指标2200亩、跨省增减挂钩指标721亩,调剂占补平衡指标3063亩、标农指标384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665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097亩,利用“供而未用”土地3215亩,开发低效用地1940亩。推进3.2万亩流转土地管理重心下移至权属街道,有效提升闲置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完成舟山警备区农副业基地5048亩土地停偿工作。多措并举共化解政府隐性债务254.29亿元。首次发行总额10亿元的企业债券,目前到位7.9亿元。
(三)抓提质,重成效,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启动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举行首届优质种子种苗展示推介会。农业龙头企业表现亮眼,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郝姆斯以全年52亿元产值、1.35亿元税收领跑全省。打造可看可学的种子种苗科技示范基地,实施“农技部门+公司+基地+农户”新模式。全年实现粮食播种面积8.95万亩,粮食总产量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2.1万亩,产量37.6万吨。水利项目顺利推进。萧围东线(二十至外十八工段)标准塘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并被中国水利工程协会授予大禹奖。萧围北线(四至外六工段、外十至二十工段)标准塘加固提标工程基本完工。东湖调蓄工程完成设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稳步推进。高度重视防潮防汛防台工作。乡村活力不断激发。农村土地确权通过省市综合验收,向31413户农户发放权证,权证颁发率达95%。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落实5个街道总计3400亩留用地项目的布点选址。江东村、义蓬村列入全市乡村振兴百佳示范村。文化礼堂建成率达50%,向公村“文明新风奖”入选杭州十佳乡村振兴文化贡献项目。疫情防控扎实有效。严格落实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措施,对23家养殖场开展全方位排查,目前未报告疫情,生猪生产稳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完成本级定量监测任务150批次,合格率达100%。
(四)抓整治,重管理,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强势推进污染整治。扎实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6项问题、76件信访件及市委环保专项巡察反馈问题的整改。强化执法高压态势,开展“蓝天保卫”“斩污护水”系列专项执法行动,累计检查企业2271家(次),立案153起,处罚款1300余万元,移送公安机关10件,实施查封扣押7件。新增污水管网8.95公里、雨水管网7.1公里,完成4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验收,完成河道清淤84.6万立方米,全年IV类及以上水月平均占比48.3%。实施节能减排工程17个,削减VOCs1500吨,大气优良天数275天,优良率达75.3%,同比持平;PM2.5浓度44.1mg/m³,同比下降8.1%。强势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总投资20亿元的193个整治项目竣工180个,完成投资17.8亿元。临江街道通过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考核验收并被评为市级优秀示范街道,前进街道被列为市级免检单位。义蓬街道通过国家级卫生街道创建省级技术评估,河庄、新湾、临江三个街道通过市级技术评估。强势推进城市管理。拆违65万平方米,旧住宅区改造20万平方米,旧厂区改造18万平方米。查扣违规渣土运输车辆598辆及机械设备9台,整治拆除各类违规户外广告485处。布局垃圾末端处置点,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现已覆盖6个住宅小区。开建临江环境能源工程、杭州第三固废处置中心。
(五)抓民生,重统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0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800元,分别增长8.4%和9.3%。抓好教育医疗文体工作。深化与主城区38所学校的教育结对互助,全面开展学后托管服务,实现中小学区级美丽学校全覆盖。中考优质高中录取率达31.6%,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68410人,签约覆盖率达41%。组织“百场文化活动、万册共享图书”进基层,开展第二届全民读书节活动,举办大江东第四届毅行大会等全民健身活动100余场。推进民生实事工程。改造公厕134座,建成星级公厕29座。新增公共停车泊位300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17处。安装智慧电梯监管系统154台。创建省放心商店22家、放心农贸市场3家、放心餐饮单位9家、放心网店10家。开建安置房106万平方米,前新福苑安置房实现100%分房。完成公租房实物配租2388套。完成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0户、农村危旧房治理101户。开建人才专项租赁住房8.58万平方米。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办理社保新开户企业753家,新增参保职工40921人,做好持证困难人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覆盖。为1828户弱势群体发放保障资金3000余万元。着力营造平安和谐社会环境。学习总结推广“枫桥经验”,推进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建设,各级调委会调处矛盾纠纷2006件,一批重大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建成三级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平台,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实现全覆盖。打造数字危管3.0系统,在全市率先推行首席安全官制度。以危化企业、高层建筑、出租房等为重点,扎实推进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省级挂牌督办消防安全重点地区摘牌,完成158个微型消防站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打掉涉恶团伙19个。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道路交通事故高发势头。深入推进无欠薪专项治理。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六)抓改革,重基础,管理服务持续优化。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省市标准,100%事项实现网上办理、100%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100%事项进驻办事服务中心、100%事项开通网上申请,389项个人事项全部“一证通办”,299项个人事项就近可办,商事登记“多证合一”“证照联办”全面落实。设立投资项目之家,实现投资项目全流程“无差别受理”。做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在出台项目审批特事特办方案的基础上,针对重大、重点项目制定《加快投资项目创新审批的若干意见》。全面完成五大类区域评估,符合区域评估适用条件的项目可简化相关审批手续。出台具有大江东特色的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施方案和承诺标准,挂牌出让6宗共计1159.4亩大型“标准地”,做到新出让工业用地100%按照标准地挂牌,宗数和面积均占比100%。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7名政府职员走上科级干部岗位。处级及以下实行全员绩效制度,实现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优化运行机制。加固平安工作与农村工作的“底板”,实体化运作平安办、农村工作办。加强153平方公里的围垦“飞地”管理,实施街道行政管理区域全覆盖。在城管执法大队的基础上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完善国企架构,组建互为担保的资产经营、资本运作和工程建设三大类公司,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强化法治建设。抓实抓好代表联系制、代表建议办理和代表履职监督工作,52件省市区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完成率100%、满意率98%。强化内部审计管理,对项目开发建设、国有资产管理、财政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进行“综合问效型”绩效审计。市委巡查组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基本完成,省审计厅报告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持续推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切实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实管委会规范性文件审查,强化行政机关合同规范化管理。圆满完成征兵任务。加强作风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百千万”蹲点调研。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强化“一岗双责”。出台《关于规范“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的若干意见》,全面推行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五不直接分管”制度,启动集聚区首轮巡察,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专项巡察。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查纠“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问题,开展明察暗访24次,检查单位61家,加大问责力度,给予批评教育11人(次),责令检查2人(次),通报11人(次),诫勉5人(次)。今年以来,集聚区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共立案12件,处分党员干部10人,其中开除党籍和公职1人,开除党籍3人,党内严重警告并记过1人,党内警告4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并解除劳动合同1人。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萧山区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得益于全体大江东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集聚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空间布局散,城市功能弱、产业竞争力弱、区域主导能力弱;新动能仍显不足,增长压力仍然很大;产业定位和结构不够合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重道远,高新产业集聚发展势头不足;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干部队伍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将积极面对并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