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2018年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18-07-22 16:55    信息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201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已进入相对强势复苏轨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孕育兴起,国际竞争和分工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综观国内,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被提到重要位置。审视自身,大江东作为全省最大的实体经济发展平台,正面临加快“大湾区”建设和“拥江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通过近年来全体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区域交通瓶颈逐步破解,城市功能配套日益完善,重大项目陆续竣工投产,干部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大江东的美好未来值得期待。

  2018年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产业立区、以产兴城、创新驱动、环境优先”四大路径,主攻“产业、城市、环境”三大方向,对标国内一流开发区,瞄准“五个一百亿”目标,坚定不移发展高端制造、先进制造、智能制造,争当“大湾区”建设的“排头兵”、“拥江发展”的“弄潮儿”、城东智造大走廊的“领头雁”。

  2018年总的目标是“五个一百亿”,即财政总收入100亿元,经营性土地出让收入100亿元,产业投资100亿元,服务业(房地产)投资100亿元,重大基础设施(政府)投资100亿元。具体经济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外贸出口总额增长5%;节能减排完成市里下达目标。

  要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实干至上、行动至上。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从每一天、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干起,苦干实干加巧干,以钉钉子的精神将既定目标和美好蓝图变为现实。二是坚持谋事在人、事在人为。充分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阶段性和可持续性,统筹好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重点与全面的关系。三是坚持蹄疾步稳、谋定后动。尊重客观规律,保持发展定力,抓住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努力实现产业高端、技术高新、人才高质、效益高附加的发展。四是坚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时刻保持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牢固树立效率意识,切实强化执行力建设,今天事情今天办,复杂问题简单办,现场问题现场办,干出势如破竹的气势,展现大江东铁军的风采。五是坚持党建统领、抓人促事。强化党的领导,讲大局、讲团结、讲正气、讲奉献,领导干部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抓业务带队伍,形成合心合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具体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项目招引为生命线,坚定不移狠抓招商引资。着力招大引强。对标“中国制造2025”,围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瞄准“三个500强”“中字头”“国字号”,重点招引一批具有突出地位和重大影响的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全年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2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各1个,浙商回归到位资金增长10%,实到外资增长5%。着力招新引优。紧盯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招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计算、增材制造、商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项目,加速构建先发优势。积极招引高端服务业、城市功能、社会事业和基础配套项目。着力招才引智。研究出台面向高层次人才、中端人才、蓝领人才的扶持政策和市场化引才荐才奖励办法。积极引进大院名所,深化与浙江大学、中科院战略合作,大力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引进落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领军计划”项目6个以上。

  (二)以有效投资为突破口,坚定不移狠抓项目推进。全力推进产业项目。建立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项目制度,确保格力电器智能产业园、吉利新能源整车等21个项目竣工投产,加快推进华东医药二期、Ferrotec大尺寸半导体硅片等14个产业项目,力争“616”豪华品牌汽车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开工。全力推进大通道工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成江东高铁站、铁路江东通道前期研究。开建艮山东路过江隧道,启动东延工程。推进新世纪大道北伸、江东一路等省重点项目和江东三路、钱江通道等10条区域框架性道路建设,加快完善道路内网体系。全力推进城市功能配套。加快打造中心区,统筹国际社区项目。杭高大江东分校、杭高东湖学校加快建设,国际幼儿园争取竣工,开建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大江东分校。加快宝龙、龙湖等城市综合体和30个房地产项目建设。配合城投集团,加快推进临江环境能源工程和第三固废项目。

  (三)以提质增效为动力源,坚定不移狠抓产业提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壮大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实现汽车产业产值500亿元以上、占比40%以上。新增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15家以上,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00家以上。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确保1家以上企业实现主板上市。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围绕“关停并转”,出台印染化工行业2018-2021年淘汰整治提升实施方案,加大印染化工行业全域整治,确保全年淘汰关停11家印染化工企业,2022年亚运会前临江园区外“低小散”印染化工企业全部清零,临江园区内的印染化工企业全部得到整治。完善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实施意见,制定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方案,做好产业引导,严格备案审批。加快建设创新载体。推动浙大航空高端装备研究中心、中科院技物所投入运营,加快中科院STS中心及配套产业基金建设。推进智慧谷、临江科创谷、2025(中国)智造谷、金融小镇、前进金融产业平台实体化运营。积极争创国家级区域技术标准创新示范基地。加快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四)以绿色发展为主旋律,坚定不移狠抓环境整治。有序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城中村改造。按照三年任务二年完成、国卫省卫同创的要求,强势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确保河庄、义蓬、新湾、前进街道通过省市考核验收,义蓬街道通过国卫省级评估。开工建设安置房130万平方米,竣工68万平方米,根据“一区一规划”原则,高标准完善安置配套,让拆迁户早日回迁。深入实施治水拆违。巩固剿劣成果,深化河长制标准化管理,力争Ⅳ类及以上水体达40%以上。临江、前进街道完成污水零直排街道创建验收,其它街道完成70%以上三大创建单元验收。建立农村生活污水运营维护和小微水体日常管养机制。加快外排东湖调蓄工程报批和萧围西线提升改造(一工段-四工段)前期工作。持续推进“三改一拆”,确保创建无违建先进街道1个。着力优化城市管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加速实现公共资源自动调配。提升改造环卫设施,新建3座公厕。推进青六路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完善公共交通体系,设计五个街道区域环线,规划进杭线路,新增公共自行车服务点5处、公共停车位300个以上。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小区提升扩面。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坚决查处一批环境违法典型案件,保持环境监管高压态势。

  (五)以推动发展为根本点,坚定不移狠抓要素破解。积极破解资金保障难题。争取新增政府债券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多渠道融资模式,加快经营性土地出让。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大江东开发建设。积极破解土地要素难题。通过向上争取、内部挖潜、合作开发、外购等方式,力争新增项目建设用地报批6000亩。拉高项目投资门槛,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按照土地围绕项目转的要求,全力做好征迁工作。积极破解人才紧缺难题。探索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编外人员管理机制,打通体制外优秀人才晋升通道,推行干部人事竞聘、全员绩效考评、绩效工资制。深入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技能突出人才、技能重点人才的评选认定。

  (六)以人民福祉为落脚点,坚定不移狠抓民生实事。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服务。续建、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8个,推动新名校集团化管理,鼓励更多学校与主城区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多层面、多维度合作。深化与市一医院集团的合作,争取启用前进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辖区常住人口35%以上,其中重点人群覆盖率65%以上。全力招引更多更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进驻大江东。提供更加可靠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00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0人,组织就业创业技能培训600人以上。强化弱势群体帮扶救助。优化养老服务,新增养老床位100张,智慧养老服务老人4000名,8家养老照料中心实现社会化运营。推进城镇、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强公租房配租管理,启动第三轮公租房实物配租工作。开展“便民就近办,服务进社区”活动,为村(社区)配备审批服务专用设备。完成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创建省级放心市场1家、放心商店20家、放心餐饮5家、放心网店5家、放心药店5家。提供更加丰富的文体服务。加快大江东新城核心区块、新建社区等人口密集地区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确保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保持100%。组织“百场文化活动,万册共享图书”进基层活动,确保新建7家农村文化礼堂并通过验收,力争新增1家三星级文化礼堂。

  (七)以社会治理为主抓手,坚定不移狠抓平安建设。打牢基层治理基础。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建设,有效运行事件上报、交办、流转、反馈等工作机制,实现“四个平台”全科网格工作在集聚区范围内的全覆盖,不断提升全科专职网格员业务能力水平。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人员、重点公共设施的综合治理,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织密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网。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落实安全生产改革发展纲要,推进安全生产源头治本。严把生产安全、消防安全、施工安全、交通安全,对危化企业、农居出租房、建筑工地、公共复杂场所等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排查,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打好危化重点县安全生产攻坚收官战,坚决消除安全隐患,力争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下降”。妥善调处矛盾纠纷。围绕企业经营风险、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互联网金融等容易引发矛盾的领域开展立体滚动式排查,摸清情况底数,查找薄弱环节,做好源头管控,完善应急预案,有效提升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强化风险化解稳控工作,综合运用领导包案、项目化监管和委领导直接督查化解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