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7-01-22 10:10 信息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2014年以来,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市委战略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推进体制调整,深化转型升级,大力做强工业经济,积极打造全省一流的“产城融合”新高地,集聚区开始迈入实体化运行阶段,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协调、稳健发展。
2014年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8亿元,同比增长14.8%;实现规上工业销售产值807.2亿元,同比增长10.5%;实现服务业营业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亿元,同比增长21.3%。实现财政收入35.5亿元,同比增长3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5亿元,同比增长36.1%。
总结2014年的工作,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一、“一个平台、一个主体”体制落地运行
按照“一个平台、一个主体”的目标,2014年8月,市委、市政府调整明确了大江东的体制,确定大江东党工委、管委会为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整合江东、临江、前进三个功能区,同时托管河庄、义蓬、新湾、临江和前进5个街道。按照体制调整要求,9月份以来,我们狠抓体制调整的推进工作。
一是机构人员基本到位。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已全部到位,一办一部六局共8个内设机构和有关直属单位的三定方案已经出台,并明确了部门负责人。先后成立了大江东公安分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地税分局,相关负责人已经到位。大江东投资开发公司组建进展顺利。原前进功能区59名人员和江东功能区77名人员均已整合到位,原临江高新区人员整合工作也已启动,市委组织部选派的两批共46位挂职干部、萧山20位选调干部已全部到位。
二是行政审批初步承接。已先后有39家市级单位与大江东或相关分局签订行政审批委托事项协议书,大江东共承接行政审批事项3676件,21个行政审批专用章已经到位。大江东临时办事服务中心共设置办事服务窗口56个,2015年1月1日起正式运行。
三是财政体制已经明确。人民银行杭州市中心支行已经批复同意,设立国家金库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支库。大江东财政专户设立也已获财政部国库司批复同意。大江东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已由市政府发文明确。基本明确了大江东管委会、企业服务处与街道的事权界定,与之相应的财政收支管理体制也即将研究出台。
四是公共服务实现接轨。加快梳理政策差异,就460余项主城区与大江东现行政策有差异的条款进行了明确,在接轨主城区的同时,最大限度保障政策延续。通过集中办理市民卡发放、城乡居民医保征缴等办法,加快推动大江东基本社保与主城区接轨,已分三批累计发放市民卡15.3万张,征缴城乡医保9万多人。加速主城区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辐射大江东,启动主城区与大江东教育互助结对工作。
二、产业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全年实现合同外资10.67亿美元,实到外资5.41亿美元,实到内资51.89亿元,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01.6%、100.2%、108.8%。
一是招大引强成效明显。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个:佛吉亚投资的年产20万套汽车零部件项目、德国大陆投资的年产5万套汽车配件项目、南方工业集团投资的中国长安汽博园,引进中国500强企业3家:东风汽车投资的东裕(杭州)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中国医药投资的药品销售配送中心项目、中国供销合作对外贸易公司投资的“智慧农业谷”项目,引进民营500强企业2家:西子联合投资的西子航空二期项目、复星投资的医药销售配送中心项目。引进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1个——总投资100亿元的智慧农业谷项目,总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3个——总投资30亿元的三生制药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项目、总投资23亿元的华东医药二期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传化公路港全国总部项目。
二是高端产业加速集聚。结合大江东实际,出台了《大江东产业指导目录》文件。围绕“1+2+x”产业体系(“1”即节能与新能源运输装备产业,“2”即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积极开展项目招引,加快产业集聚。在汽车产业方面,长安福特整车项目试生产,引进了麦格纳光能、百能达普什等一批高端汽车零部件项目。智能装备方面,前进齿轮二期、阿斯莫二期等项目正在推进落地。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引进了三生制药、华东医药二期项目。电子商务产业方面,引进了百草味总部项目、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现代物流产业方面,引进了丰树物流、嘉民物流等。同时,我们还积极做好产城融合文章,加大力度招引三产项目,引进了智慧农业谷项目、长安地产项目等。
三是对外贸易稳步增长。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外贸出口势头良好,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端产品出口比重加大,全年出口总额10.3亿美元,增幅达21.6%。吉华江东、富丽达集团、鼎龙科技等纷纷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出口交货值同比增幅明显增加,产品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东方电气风电项目继芬兰项目后,又得到瑞典布莱肯风电三、四期项目110MW(44台)风电设备的订单,这是中国风电产品首次成套出口北欧市场。
三、经济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在提升大江东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上,我们狠抓有效投入、四换三名、科技创新、行业整治、节能降耗等工作,转型升级呈现新格局。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41.2亿元,同比增长16.2%;规上工业利润40亿元,同比增长42%。
一是有效投资增幅加快。启动“奋战三十天,推进三十大”重大项目专题服务活动和委领导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建立《大江东开、竣、投重大项目推进领导小组及工作机制》,抓实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22.7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投资161.1亿元,同比增长21%;服务业投资61.6亿元,同比增长6.4%。总投资50亿元的费列罗食品项目进展顺利,今年6月将正式投产;总投资13亿元的西子航空二期正在积极推进;双兔二期、恒逸二期、华东热电、统一食品、顾家家居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同时,积极抓好产业项目储备,目前有在谈大项目35个。
二是创新转型步伐加大。积极加快建设平台和企业科技创新步伐,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成功创建大江东临江国家级高新区,临江被授予“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浙江杭州基地工作站”称号。临江科创园二期建设加快推进,中科新松和中科领航分别列入省重点研究院创建,科利股份和吉华进入上市筹备阶段。全年R&D支出约9.9亿元。全年新增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和4家市高新技术企业,现共有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4家省高新技术企业和98家市高新技术企业。新申请省级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共3家。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2.5亿元,增长11.5%;规模以上新产品产值达346.5亿元,同比增长29.5%,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1.8%。
三是行业整治全面推进。列入全省整治计划的14家印染、32家重点化工企业已全部关停或完成整治提升,整治企业平均每家投入达2600万元,实现了工艺设备、污染治理设施、企业面貌、环境管理方面的一次大提升。印染行业主要污染物负荷削减达35%,化工行业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排放量明显下降。
四是节能降耗紧抓不懈。大力实施节能改造项目,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全年实施了22个重点节能项目,规上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2.7%。
在抓好工业经济的同时,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都市农业,农业产业化显著提升。
四、产城融合初战告捷
实施产城融合,建设现代化新城,是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经济发展腾飞的重要保障。
一是规划编制全面展开。完成大江东战略规划方案评选,明确了规划方案深化建议,初步形成战略规划送审稿。提请省发改委批复了《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提升发展方案》。
二是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工程正加快实施,前进区块6万方人才公寓已经竣工,25万方城市综合体一期即将建成,29万方安置房启动建设。江东区块保障房、公租房正加快主体施工,大江东市民中心项目一期已开工建设,义蓬科创园区暨明盛大厦等五大总部项目开工建设,河庄启动集镇道路整治提升、城市街景立面美化工程。临江区块20万方钱潮人家项目正加紧前期工作。在城市核心区块建设上,核心区3个街道6个村1400余户农户的拆迁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
三是生态建设取得成效。“五水共治”整治垃圾河、黑臭河16条。“三改一拆”完成旧住宅改造42.5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57万平方米,提前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并积极开展无违建镇街、无违建村(社区)创建。“生猪禁限养”工作积极推进,清栏、拆除93家养殖场(户),拆除面积18.1万方;28家限养单位关停3家,其余25家全面做好整治工作。“四边三化”、“最清洁城乡”工程纵深推进,河庄街道成功创建为萧山行政区划内首个省治水美镇和市“五水共治”先进单位。
五、发展瓶颈初步突破
大江东成立之初,就被省市委寄予厚望,大江东要“再造一个杭州工业,再造一个杭州新城”。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制约大江东发展的主要是土地、资金、人才三大发展要素。在发展要素保障上,我们不等不靠,有所作为。
一是多措并举,突破土地瓶颈。争取省国土厅基本农田指标15000亩,联系异地代保解决基本农田指标6000亩,占补平衡指标2000亩。
二是建立国库,加强资金保障。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一级财政预算体制,单独设立国库。运作好大江东投资开发建设公司。争取到国开行棚户区改建专项贷款43.7亿元,多渠道融资25.2亿元。临江投资公司积极推进10亿元企业债券和5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工作。
三是招才引智,强化人才支撑。组织企业赴清华进行高层人才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
六、社会秩序总体和谐稳定
2014年是大江东体制调整之年,保障百姓的民生民享、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大江东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一是坚持民生为本,大力推进民生实事。临江实验小学交付使用,义蓬三小综合楼项目竣工,新湾第一小学迁建工程、第二幼儿园开建,临江初中、新湾初中扩建项目、新围小学三项单体建设项目进入项目前期。萧山四院顺利迁建,并与台湾高雄医院缔结姐妹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新湾分院挂牌成立;省级规范化社区义蓬卫生服务中心投入运行,临江医院交付使用。义蓬文体中心项目投入运行,新湾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进入项目前期。义蓬购物中心、英冠天地两个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行,河庄农贸市场迁建、河庄小商品市场新建工程等开工。以“道德讲堂”“民俗文化节”、文化礼堂建设等为载体,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河庄街道创建为浙江省文明街道。全年完成就业再就业820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8510人,劳动保障书面审查1563家,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二是坚持稳定为先,大力加强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人防、技防、物防”,集政府、社会、群众之力合力打造平安大江东。狠抓安全生产,开展“员工安全生产大培训”活动,区域内安全生产形势稳定,无一重大事故发生。高度关注违建、职工工资拖欠、企业资金链风险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加强帮扶救助、优抚安置、养老事业等工作,积极做好信访调处等安全稳控工作,今年以来未发生企业严重“两链”风险和群众重大上访事件,确保了大江东体制调整情况下社会秩序总体平稳。
三是坚持宣传为要,大力提升发展形象。加强与杭报集团的合作,初步搭建了集报纸、网络等宣传手段为一体的宣传平台。《今日大江东》正式创刊,大江东官网正式上线,Logo征集活动进入尾声。其中《今日大江东》发行量达1万份,有力地传递了大江东的声音,有效提升了大江东的形象,实现了报纸有版面、电视有画面、网络有信息、户外有广告的多方位、立体化宣传格局。
七、干部合力初步显现
2014年,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坚持抓基层、打基础,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各基层党组织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深入开展“六问五干、走在前列”学习讨论活动,营造了激情干事、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高质量召开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狠抓“作风建设十项清理”,阳光公开抓好整改工作,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明显实效。
二是基层组织基础不断巩固。顺利完成村级“三多”清理,切实减轻了基层工作负担。严肃党员发展工作,推广入党积极分子在线考试,严格组织关系接转“六问一必查”,把好入口关。深入开展农村党员“一句话承诺”和先锋指数测评活动,加强动态管理,对警示党员和不合格党员作出相应处理。扎实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延伸组织触角。
三是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有效发挥。按“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的要求,广泛开展民情联系服务月活动,党员干部走访农户达38000余户。义蓬街道建立并完善了“两访两联”民情走访暨考核评价机制,新湾街道全面开展“四走三解”基层民生大走访活动。
四是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树立“重德才、重实绩、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实施作风效能问责。河庄街道持续开展好“两代表一委员“集中接待群众活动,临江街道大力开展“三学三强”学习实践活动,新湾街道实行机关条线工作月度点评和村、社区工作季度点评制度,义蓬街道建立了机关干部作风效能建设奖惩考核制度等。
五是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党风廉政建设和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确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推进大江东开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保障作用。严格落实监督责任,明确了政治纪律、组织人事纪律、财经纪律、保密纪律、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开展了执行纪律情况的专项检查,以严明的纪律确保大江东体制调整的顺利推进。
过去的一年,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在体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级各机关、萧山区、杭州经开区等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体大江东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承接实体化运行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基层机构设置不够到位,结构性短缺人才急需配置,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办事不出大江东”尚未完全实现,部分审批事项仍需出区、过江;推进重大项目,要素制约仍然比较突出,平台自身实力不够;城市功能亟待加强,社会事业资源,特别是优质社会事业要素紧缺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同时,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提升信心,不畏艰辛;克难攻坚,披荆斩棘,努力实现大江东高起点上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