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共生”开辟乡村产业振兴新路子

发布日期:2022-04-28 09:58    信息来源:钱塘新区报

午后阳光晴好,微风吹过水面泛起阵阵涟漪,江东农场的工人正忙着往虾塘投放饲料。

“目前我们江东农场一分场共有13多公顷(200多亩)虾塘,每亩虾塘投放了4000到5000尾虾苗。”农场负责人孔万春介绍,2022年江东农场是区里“稻渔共生”的试点之一,承接了大约23.3公顷(350亩)的试验任务,在保证每年一季粮食作物种植的基础上,江东农场选择了稻虾轮作的模式,“我们上半年是养龙虾,等到五月龙虾养好之后,就把虾塘里的水排出去,进行晚稻种植。”

务农几十年,孔万春也是第一次尝试水产养殖,心里没底。“这一块我们完全是‘新人’,包括塘怎么挖,水草怎么养,都要一步步摸索。”孔万春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他便四处求教,不仅向省农科院的专家请教,也跑了桐乡、海宁等地实地学习。最后,他总结出一套养龙虾的秘诀:“首先是要水好,水温、水质、酸碱度、微生物等因素都很重要;其次是水草,水草的面积要达到30%以上;再者是苗种、温度之类因素。”江东农场的13多公顷虾塘是由原本的农田改建而来,从农田变成虾塘,最难解决的就是原有土地的农药残留问题,为此,孔万春两次引入水源,第一次是冲去农药残留,第二次引入的水源才是养殖用水,并保证虾塘水源始终处于流动状态,更利于龙虾的生长。

江东农场是我区“千亩粮仓”之一,承担着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试点“稻渔共生”后,会影响粮食生产吗?在孔万春看来,不仅不会影响,反而对粮食生产有利。稻子收割后剩下的稻草在水里腐烂发酵,可为小龙虾提供饲料,而小龙虾排出的粪便,又能为此后种植水稻提供肥料,通过稻虾轮作,可以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以往我们种田,因为地力不够等原因,需要打农药,不仅造成污染,吃到嘴里也不放心,而发展稻虾轮作,通过虾塘的微循环,增加水稻田的肥力,减少化肥、除草剂等农资产品使用,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也会比之前的高,品质也会比之前的好。”孔万春说。

至于经济效益如何,孔万春心里也有一笔明账。“今年第一年应该可以收支平衡,因为前期我们的投入是比较大的,等这一季做完,下一季单亩效益会增加1000多元。”2022年,孔万春的主要支出都用于虾塘的建造和虾苗的购买。因为钱塘的土地大多为砂质土壤,极容易松散,所以虾塘的田埂上都覆盖了一层薄膜,起到巩固的作用。至于虾苗,孔万春是从桐乡买入的,“虾苗运输最好是不超过两小时,钱塘这边几乎没有卖龙虾虾苗的商家,所以只能从桐乡那边买,明年我们也准备尝试自己育苗,将整个生产流程都把握在自己手里。”

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2022年我区共划定100公顷(1500亩)“稻渔共生”试验点,进行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稻虾轮作等试验,探索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接下来,区农业农村局也会进一步指导农户进行种养结合试验,不断完善农业内部循环链条,守好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记者 余梦梅)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